Workflow
完善质检体系,守好充电宝安全底线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01 11:06

充电宝行业监管新规 - 民航总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1] - 新规背景源于2024年多起充电宝锂电池机内起火事件[1] - 市场监管总局将于2024年8月1日正式实施锂离子电池和移动电源CCC认证管理[1] 行业发展背景 - 智能手机不可拆卸电池设计+高耗电应用普及催生充电宝需求[1] - 行业长期野蛮生长 2017年江苏省抽检显示75.5%移动电源存在质量问题[1] - 2018年国家首次发布《便携式数字设备用移动电源通用规范》[1] 行业安全事件 - 2024年多品牌因电芯原材料未经批准变更导致大规模召回[2] - 北京高校紧急禁用某品牌充电宝并触发连锁召回[2] - 涉事企业共用同一家存在安全隐患的电芯供应商[2] 行业竞争矛盾 - 生产端追求高容量/快充技术 但导致电流发热量增加引发安全风险[2] - 消费端价格敏感 电商平台100元以下产品占销量主导[3] - 优质电芯成本40-50元 价格战迫使供应链压降原材料成本[3] 价格与质量关系 - 2017年监测显示0-150元产品问题率81.4% 200元以上仅25%[4] - 同款快充充电宝价格从2021年129-149元降至2024年69元[4] - 电商价格竞争导致企业牺牲质量换取市场份额[4] 行业发展建议 - 需建立动态更新的行业标准应对大功率技术发展[4] - 应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防止"内卷"[4] - 需形成行业安全底线共识作为高质量发展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