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2025-07-04 15:00

核心观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政策覆盖AI、芯片、新能源、创新药等前沿领域,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需满足研发投入或技术可行性要求 [3][4][6][7] - 提供保密提交、快速审核(最快30天)、同股不同权等专属服务,优化上市流程 [11][14][17][18] 适用对象与条件 - 行业范围:特专科技(AI、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和生物科技(创新药、基因治疗等) [5][6] - 研发要求:特专科技企业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比≥15%,生物科技企业需通过临床Ⅰ期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无收入,需提供专利或合作意向书证明市场潜力 [7] - 自测工具:港交所官网提供《18A/18C资格自评表》,1周内反馈初步评估结果 [8][9] 保密提交与审核流程 - 保密协议:需签署NDA,确保材料仅审核团队可见 [11] - 材料要求:PDF加密文件,包含公司简介、财务预测、法律文件等,敏感信息可豁免 [13][20] - 审核重点:技术可行性(非"讲故事")、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30天内反馈意见 [14] - 保密期:持续至上市聆讯通过,之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优化措施 - 一对一辅导:免费提供上市规则解读、募资策略建议(如定价区间、基石投资者对接) [16] - 快速通道:A股上市公司或估值超百亿企业可缩短审核周期至30天(常规90天) [17] - 股权设计:自动认可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问题与规避策略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如ISO)或合作方背书(试用协议),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披露公允性证明或提前切割关联业务 [22][23] - 投资者结构:引入至少2家管理规模≥10亿港元的独立投资者 [25] 上市后合规与再融资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敏感技术可申请豁免 [27] - 市值维护: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每年至少2场分析师路演 [28] - 再融资:18A/18C企业增发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盈利要求:港股、A股科创板、美股均无盈利要求,但A股需研发投入达标 [30] - 审核周期:港股最短(3-6个月),A股最长(6-12个月),美股需应对SEC问询 [30] - 估值水平:A股科创板PE 30-50倍,港股20-30倍,美股最高(50-100倍) [30][31] - 信息披露:港股保密性最强(聆讯后公开),美股压力最大(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要 - 18C合规:拆解上市条件、行业认定标准及联交所问询逻辑 [32][33] - Pre-IPO融资:解析资深投资者引入、股权激励设计及股本扩大路径 [33] - 审核雷区:总结12类重点问题(如VIE架构、数据合规、募集资金合理性)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