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行业 核心观点 - 车企正集体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技术复用、生态赋能或资本渗透三种路径切入工业场景,以应对智能驾驶赛道内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4][8][11] - 技术复用(如FSD算法、XNGP传感器融合)和供应链协同(零部件复用率65%)是车企的核心优势,但下肢运动控制、端侧算力不足仍是技术瓶颈 [12][16][17] - 行业面临规模化悖论(BOM成本5万美元vs目标2万美元)、场景数据获取成本高(自动驾驶3倍以上)、伦理争议等挑战 [18][19] 技术路径 自研派 - 特斯拉Optimus:复用FSD视觉算法+DOJO超算,2025年启动工厂测试,定位为"移动的FSD系统",当前BOM成本超5万美元 [4][18] - 小鹏Iron:搭载XNGP多传感器融合+自研图灵芯片,广州工厂实训中效率提升30%,计划2026年量产 [4][12] - 广汽GoMate:采用可变轮足结构+纯视觉算法,任务切换时间30分钟(传统机器人需2小时) [4][12] 生态赋能派 - 华为:推出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建立全球产业创新中心,整合多模态交互技术 [5] - 地平线:地瓜机器人平台复用征程芯片架构,已服务多家厂商 [6] 资本渗透派 - 比亚迪:投资智元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拆分十五事业部启动"尧舜禹"自研项目 [8] - 北汽:通过产业资本联合优必选等企业,构建技术联盟 [9] 转型动因 - 现实压力:智能驾驶L3商业化受阻,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新能源汽车柔性生产需求激增 [11] - 技术底气:感知-决策-执行逻辑相通,供应链复用降低65%成本,工厂实训数据加速迭代(小鹏算法效率提升30%) [12] - 政策催化:十四五规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首位颠覆性技术,深圳单台补贴最高50万元 [13] 行业挑战 - 技术:下肢平衡稳定性不足,柔性抓取需从零突破,端侧算力延迟影响安全 [16][17] - 成本:行星滚柱丝杠进口占比30%,场景数据成本是自动驾驶3倍,调试定制耗时数周 [18] - 伦理:低技能岗位替代风险、隐私泄露、伤人责任界定缺失 [19] 市场前景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1540亿美元,2025H1融资193亿美元中车企关联项目占35% [13] - 工业场景为初期主战场,C端因实用价值认可度不足进展缓慢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