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微软双双冲击4万亿:一个“卖铲子”,一个“找金子”
英伟达与微软的AI投资逻辑对比 - 两家公司正接近4万亿美元市值 但代表的AI投资逻辑截然不同:英伟达是对核心基础设施的直接押注 微软则是对应用生态普及的长期信念 [1][2] - 英伟达作为AI"军火商" 其增长故事简单直接 任何涉足AI领域的公司都需采购其芯片 [2][4] - 微软的AI回报更"模糊" 取决于企业和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AI增强服务支付溢价 其市值在不到三个月内增长1万亿美元 [2][4] 商业模式差异:卖铲人 vs 服务商 - 英伟达是典型的"卖铲人" 高端芯片需求推动其年销售额过去三年飙升十倍以上 [4] - 微软扮演"服务商"角色 将AI技术融入Azure、Office等产品矩阵 需等待AI成为像Windows一样的颠覆性工具 [4][5] - 英伟达面临更"二元"的增长问题 未来三年预计年均增长率32% 但存在技术颠覆风险 [9][10] 微软的高估值挑战 - 与OpenAI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OpenAI可能限制微软对其未来AGI技术的访问 [7] - 自研AI芯片遇阻 同时进行大规模重组 近期确认裁员9000人(此前已裁员6000人) [7] - 单位员工年收入在大型科技公司中几乎最低 需削减84000个职位才能达到Alphabet的效率水平 [7] AI业务贡献与时间窗口 - 微软Azure的AI服务年收入约115亿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4%) 是上一年的两倍多 [9] - 英伟达短期需求强劲 最大客户的资本支出计划支撑芯片需求 [10] - 颠覆性技术普及通常比预期更慢 微软需证明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实现AI商业化以支撑估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