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倾听尼山2025|汉伊理:使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文明共生的催化剂
经济观察报·2025-07-07 20:11

人工智能与文明发展 -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知识传播与社交互动时,对道德塑造、主体认知及代际价值观传递的深层影响尚未充分探讨 [5] - 建立审慎的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对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至关重要,关键挑战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人类主体性及选择权 [10][34] - 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架构双重路径,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使其成为服务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11][29] 人工智能促进文明互鉴 - 人工智能可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需超越表面语言转换,掌握各民族文化密码与礼仪规范以实现深层交流 [20] - 将儒家"礼"的核心理念融入人工智能设计,使其成为文化差异的"调和者",借鉴"和而不同"的智慧建立动态调节机制 [21] - 中国实践展示前沿科技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深度融合的范式,既保持创新活力又守护文化主体性 [18] 儒家智慧与人工智能伦理 - 人工智能的礼仪化重构需将儒家"礼"的动态实践智慧与跨文化礼仪传统融入技术逻辑,使其从效率工具转化为伦理养成中介者 [25] - 人工智能设计需避免机械编码"礼"的准则,而应通过具身交互设计自然嵌入日常实践,重"敬"与"义"而非形式化规则 [27] - 伦理准则应成为人工智能有机组成部分,在研发、应用各环节融入,借鉴中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辩证统一的经验 [28]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主体性 - 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部分反应但无法复刻完整感知能力,人类基于预测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社会交往仍是基石 [30][31] - 教育体系需适应知识传播新范式,核心价值从信息灌输转向人格塑造与道德养成,聚焦提问能力而非回答问题 [36][37] - 技术应用需遵循平衡原则,通过立法监管、科技伦理教育及传统价值融合维护人类主体性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