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长鑫存储是中国本土崛起的存储半导体龙头,打破了海外巨头对DRAM市场的垄断,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国产替代的重要一环 [4] - 公司股东阵容豪华,包括大基金二期、安徽省投、兆易创新、阿里、腾讯、小米等,政策端和产业端均有坚实支撑 [4] - 公司已量产采用18.5nm工艺的DRAM芯片,月产能达10万片晶圆,2024年成功推出DDR5内存产品,采用17.5nm工艺,性能较DDR4提升2倍 [11] - 2025年Q1全球DRAM市场份额达4.1%,位列全球第四,预计2025年底市场份额将提升至8% [11] - 公司面临技术差距、市场壁垒和外部风险等挑战,但凭借国产替代红利和正确的产品战略,有望在未来3-5年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 [13][15] 公司基本面 公司背景及股东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13日,总部位于安徽合肥,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唯一实现大规模量产通用型DRAM的IDM企业 [6] - 主营业务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电脑、服务器、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领域 [8] - 公司注册资本高达601.93亿元,无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为合肥清辉集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直接持有公司21.67%股份 [10] - 2024年3月完成108亿元战略融资,投前估值约1400亿元,成为中国前十大独角兽企业之一 [10] 业务亮点 - 技术突破:已量产采用18.5nm工艺的DRAM芯片,月产能达10万片晶圆,2024年成功推出DDR5内存产品,采用17.5nm工艺,性能较DDR4提升2倍 [11] - 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5年Q1全球DRAM市场份额达4.1%,位列全球第四,预计2025年底市场份额将提升至8% [11] - 产品升级加速:产能从DDR4/LPDDR4向DDR5/LPDDR5过渡,预计2025年DDR5份额将从1%提升至7% [11] - 产业链地位:国内唯一实现DRAM大规模量产的IDM企业,与兆易创新深度合作,承接海外大厂退出后的利基市场 [13] 业务不足与挑战 - 技术差距:DDR5工艺仍为17nm,落后于三星/海力士的12nm工艺,HBM技术尚在验证阶段,量产进度落后国际巨头1-2代 [13] - 市场壁垒:企业级市场渗透不足,服务器厂商更倾向选择国际大厂产品,全球DRAM市场仍被三星、海力士、美光垄断(合计市占95%) [13] - 外部风险:面临美国出口管制等地缘政治风险,设备依赖进口,国产化率有待提升 [13] 营收及财务情况 - 2025年Q1营收达11亿美元(约合79亿元人民币),首次进入全球DRAM厂商前四,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近50% [13] - 2024年3月完成108亿元融资,投前估值1400亿元 [13] 技术路线 - DDR4/LPDDR4:主力产品,占比超90%,逐步减产,2026年停止供货 [13] - DDR5/LPDDR5:已量产,17.5nm工艺,2025年占比提升至60% [13] - HBM:HBM2送样验证,2025年HBM3小批量生产 [13] - 制程工艺:18.5nm量产,规划10nm级工艺研发 [13] 可比公司分析 国内可比公司 - 兆易创新:Nor全球第三、大陆第一、产品线覆盖Nor/NAND/DRAM,同时是国内MCU龙头 [17] - 北京君正:车载存储龙头,产品包括SRAM、DRAM、NOR/NAND Flash等,其收购的北京矽成在汽车DRAM领域全球第二 [17] - 长江存储:专注于3D NAND闪存设计制造一体化的IDM企业 [17] 国际可比公司 - 三星电子:2025Q1 DRAM市场份额33.7% [18] - 美光科技:2025Q1市场份额24.3% [19] - SK海力士:2025Q1以36%份额位居全球DRAM收入榜首 [20] 业务对比分析 - 技术路线:长鑫存储从DDR4/LPDDR4加速向DDR5/LPDDR5过渡,2025年DDR5份额预计从1%提升至7%,同时布局HBM,计划2026年量产HBM [22] - 产能规划:2024年产能达383kwpm(8"等效),2025年预测641kwpm,技术节点19nm DDR5量产,国际巨头为1a/1b纳米制程 [22] - 市场份额趋势:2025Q1长鑫存储市场份额6%,三大巨头合计份额95%,2025Q4预测长鑫存储市场份额8%,三大巨头约92% [23] 技术差距分析 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 工艺节点与芯片尺寸:长鑫存储主流工艺节点为19nm(DDR4)/16nm(DDR5),国际三巨头为12-14nm(1a/b nm DDR5),差距1-2代 [27] - 良率与量产能力:长鑫存储在1z纳米节点上制造DDR5芯片的良率尚未完全验证,国际巨头如SK海力士在第六代DRAM上的测试良率平均超过80% [28] - 高端产品布局:三大巨头已实现HBM3E量产并推进HBM4研发,长鑫存储2024年下半年才量产HBM2,计划2026年推出HBM3,落后国际巨头2-3年 [29] - 产能规模:长鑫存储2024年底产能达17万片/月,2025年底预计接近23万片/月,三大巨头中仅SK海力士一家的产能就是长鑫的2倍以上 [30] 与国内可比公司的技术差距 - 兆易创新:主要专注于利基型DRAM市场,产品线较旧,长鑫存储产品线更为全面,已推出LPDDR5系列产品 [32] - 长江存储:专注于NAND Flash领域,已成功实现294层3D NAND量产,长鑫存储专注于DRAM领域,两者技术路线差异明显 [34] 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 - 当前技术能力:已构建起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IDM模式),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20纳米以下DRAM工艺的厂商 [35] - 产能扩张计划:2024年Q1月均产量10万片,2025年Q1已达20万片,全年预计总产量273万片,同比增长68% [36] - 技术路线图:在不使用EUV光刻的情况下开发D1节点,计划2025年底至2026年间量产HBM3 [36] 市场竞争格局与国产化机遇 - 国际巨头战略调整:三大DRAM巨头正加速从DDR4转向DDR5和HBM等高端产品,为长鑫存储在DDR4市场提供了扩大份额的机会 [37] - 国产化替代进展:国内存储模组厂商采用国产颗粒的比例已从过去的不足10%提升至现在的10-20% [38] - 价格走势影响:2025年5月DDR4单月涨幅达53%,部分型号现货价格涨幅超过100%,为长鑫存储等国内厂商提供了良好的盈利空间和市场扩张机会 [38] 国际巨头技术优势对长鑫存储市场份额影响 - 制程工艺差距限制高端市场渗透:长鑫存储在服务器、AI等高端应用领域渗透困难,2025年Q1长鑫存储在DRAM营收占比仅4.1% [41] - 产能规模与成本劣势:长鑫存储2025年预计晶圆投片量273万片,仅为SK海力士的50%,三星10nm级制程成本比竞争对手低20-30% [47] - 生态体系短板:难以打入英特尔、AMD等主导的高端服务器供应链,在DDR5和HBM领域缺乏自主IP,需支付高额专利费 [47] 应对策略 - 精准定位利基市场,抓住DDR4退出的时间窗口 [48] - 激进产能扩张,2025年产能同比提升68% [48] - 局部技术突破,在16nm DDR5等特定领域实现反超 [48]
长鑫存储上市在即:国产存储半导体新巨头,成功打破海外垄断局面!
老徐抓AI趋势·2025-07-10 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