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新政适用于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6]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企业上市,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上市条件与自测工具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领域包括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或通过邮件咨询港交所获取初步反馈 [8][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PDF加密文件至港交所指定系统,材料包括招股书、技术资料等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快速通道 - 企业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 [25] 上市后合规要求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敏感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 [27]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和定期与分析师沟通以维护市值 [28]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30]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 [30]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但需应对SEC问询和做空机构 [30][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1][33]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于资本市场和PE投资,尤其在半导体行业有丰富经验 [35] - 课程时长2小时36分钟,共7节课,提供案例分析和监管逻辑解析 [32][35]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2025-07-12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