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座温带城市 想成为中国“热植之都”
经济观察报·2025-07-13 14:19

青州花卉产业核心观点 - 产业能力赋予青州持续迭代能力,使其能不断产出满足不同代际需求的花卉产品,从仙客来、兰花到多肉植物再到热植[1][4] - 青州热植花卉总产值已突破10亿元,成为中国热植种植最集中区域之一,部分产品返销至泰国等热带国家[2][3] - 青州拥有"农户+企业"特色产业模式,136个花卉专业村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农户年收入达20-30万元[3][19][20] - 通过举办首届热带植物展览会(5000平方米展区,200个展位),青州正从种植基地转型为国际性热植平台[5][6][11] - 产业优势包括:40年技术积累、完整物流网络、低成本温室(50-60元/平方米)、丰富农业技术工人[27][28][29] 热植产业发展历程 - "花二代"郝健2019年率先引入白锦龟背竹,2020年首棚上市时单叶价格达1000-1500元,带动当地热植种植热潮[8][9][10] - 2020-2022年青州年轻人通过电商平台快速切入热植市场,形成规模产业并实现部分品种返销泰国[11] - 2025年首届热带植物展览会交易火爆,首日交易额破百万,次日达千万,吸引泰国/印尼贸易商持续采购[11] - 稀有品种运营案例:墨染工坊"天舞1.0"母本定价270万元(单叶30万元),通过变异稀缺性创造高价值[13][17] 产业技术能力 - 千卉千姿2年内突破彩叶芋扩繁技术,推出50+新品种,但认为该品类技术门槛较低计划3年后退出[23][24][28] - 在多肉育种领域持续投入:9年培育周期,全球收集1910个珍稀品种,成功推出"吕氏毛汉尼"等爆款[25][26] - 温室配套优势:农户自建大棚成本仅广州50%(50-60元/平方米),配备水源热泵等精密温控设备[28] - 技术传承体系:新品种技术通过"左邻右舍"快速扩散,农户无需培训可直接上岗[29] 历史迭代路径 - 1981年起步:李鸿儒发现花卉效益是粮食100倍,带动仙客来等传统花卉种植[32] - 1996年转型:王珉芝引入兰花品种,建立研究所攻克催花技术,奠定产业基础[33][34] - 2012年危机:集体采购减少倒逼产业升级,本地种苗替代空运,中小型兰花成主流[35][36] - 多肉时代:曾占全国80%产量,后受云南竞争转向高价值育种环节[3][37] - 热植新方向:目标成为国际热植中心,聚焦品种更新和全球资源整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