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个人成长主线 - 核心主线是挑战成长极限,由"关注人而非事"和"不断学习"两条根基支线组成 [2] - 学习方式包括学众人之长做差异化创新,以及通过惨痛教训反思(如泡泡网时期90%编辑离职事件)[2][3] - 汽车之家时期经历融资不顺导致控制权丧失,学会接纳自身优缺点并放弃死扛问题(2024年自述为最大成长转折点)[3] - 秦致加入后学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实际应用,推动汽车之家取得行业90%利润份额 [3][4] 公司发展历程 泡泡网阶段 - 因沟通不善导致团队崩盘,后修正为关注用户需求而非竞争对手,但错失时机维持行业第三 [3] - 关键教训:沟通管理、战略时机选择、差异化竞争 [3] 汽车之家阶段 - 花3年实现市场份额第一,后期贡献行业90%利润 [4] - 三次萌生离职念头反映对成长空间的极致追求 [4] - 核心经验:股权结构设计、困难提前预警机制、用户导向战略 [4] 理想汽车阶段 产品迭代 - 理想ONE坚持增程路线拒绝纯电妥协,基于用户需求判断 [5] - L9通过全面升级带动L8/L7产品线进阶 [5] - MEGA失利后推迟纯电产品线1年,调整沟通与商业策略 [5] 战略选择逻辑 - 选择造车因相信自动驾驶变革潜力,2014年入场时未意识到这是AI问题 [6] - 2022年9月团队共识自动驾驶本质是AI问题,需转型为AI公司 [6] - 2024年确立人形机器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预期规模超自动驾驶 [6] AI战略演进 - 2022年初步认知阶段:理解Transformer机制但未系统掌握预训练/微调等概念 [7] - 2024年深度转型: - 全盘接受OpenAI五阶段理论,确立基座模型为超级入口 [7] - 每周4-5次AI会议跟踪前沿论文(如DeepSeek的MLA与MoE架构)[8] - 主导技术路线选择(如端到端架构、后训练侧重)[7][8] - 当前能力:具备AI训练架构判断力,但未达DeepSeek级底层计算重构水平 [8] 经营方法论 - 产品哲学:重新发明增程技术,VLA架构类比DeepSeek的MoE [11] - 决策机制:XCU自研等重大选择体现技术自主倾向 [12] - 组织管理:每周仅9次会议的极简管理风格,AI会议占比超50% [7][8] - 危机应对:MEGA失利后调整用户沟通策略(改用"您"称谓),学习雷军发布会技巧 [10] 行业定位 - 筛选标准:只进入市场规模超汽车之家10倍且能成为第一的领域 [5] - 终极目标:通过AI+智能车+人形机器人实现最后一次创业 [9] - 竞争认知:OpenAI不会留创业机会,AI能力将吞噬一切功能 [12]
快速结构化深度了解李想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