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家族信托被击穿事件分析 - 核心事件: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崔某名下价值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用于执行退赔,引发市场对境内信托安全性的讨论 [7][8] - 案件性质存疑:行业专家指出该"家族信托"实际为以私募基金为底层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其他类私募基金,不具备风险隔离功能 [10][11] - 法律依据:根据《信托法》,信托有效的前提是财产来源合法和信托目的合法,本案中财产来源违法导致信托无效 [12][13][15] - 行业现状:截至2023年末境内家族信托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合规设立的信托展现出可靠的风险隔离能力 [17] 境内信托的安全边界 - 资产独立受偿:合法设立的信托财产不属于委托人责任财产,债权人无权直接追索 [17] - 婚姻财产隔离:婚前设立信托可避免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争议 [17] - 财富传承保障:信托文件中约定的受益人范围和分配条件不受继承人意志影响 [18] - 关键要素:安全性取决于是否严格遵循《信托法》《民法典》,以及是否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受益权"的分离 [19] 海外信托被击穿案例研究 张兰家族信托案例 - 案件背景:2022年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定张兰通过BVI公司设立的信托可执行,涉及纽约曼哈顿房产等资产 [23][24] - 裁判依据: - 张兰保留对信托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包括直接指令资金划转和紧急转移资产 [26][28] - 适用归复信托原则,认定资产转移不彻底且设立目的为规避债务追索 [31][32] - BVI《2017年信托法》允许委托人保留一定控制权,但张兰的行为超出法律允许范围 [34][35] - 行业警示:离岸信托需实现"三权分离",避免形式合规但实质失控 [38][40] 默多克家族信托案例 - 调整背景:为应对离婚和子女分歧,三次调整信托条款 [44][45] - 行业启示:海外信托需考虑家族成员关系变化和商业利益冲突等因素 [47] 信托安全的核心逻辑 - 资产合法性:需提供清晰资金来源证明,无权利负担且符合外汇管制 [51][52] - 架构专业性: - 实现所有权彻底转移,避免保留实质性控制权 [53] - 明确受益人范围和分配条件 [53] - 选择持牌信托公司或监管严格地区的受托人 [53] - 需求适配性: - 法律环境适配:境内资产选择境内信托更便于管理 [55] - 传承目标适配:根据需求设置激励条款或控制权安排 [55] -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应对家族变化 [55] 信托选择的关键因素 - 明确核心需求:短期风险防范选境内信托,跨代传承可考虑海外信托 [57] - 组建专业团队:包括律师、税务师、信托顾问和会计师 [66] - 定期检视调整:应对法律政策变化、家族结构变化和资产形态变化 [67] 行业认知误区 - 误区一:海外信托并非天然避税工具,需基于商业实质进行税务筹划 [60][61] - 误区二:信托需要持续管理,如提交年度报告和更新受益人信息 [62][63] - 误区三:信托安全性与资产规模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架构设计 [65][68] 行业核心观点 - 信托安全性不取决于地域标签,而在于合法性、专业性和适配性 [70][72] - 境内和海外信托各有优势,应基于法律框架和家族需求进行专业设计 [73]
4143万家族信托被法院击穿,富人最后的避风港塌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2025-07-15 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