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四)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2025-07-15 10:01
财务造假案例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为通过典型案例解读揭示财务造假手法及后果 旨在提升投资者识别能力并维护合法权益 [1][2] - X公司为IPO实施系统性财务造假 涉及虚构应收账款收回及伪造银行单据等行为 [3][7] 造假具体手法 -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 通过外部借款/自有资金伪造银行单据虚构应收账款收回 在会计期末冲减应收款项(多数次年初冲回) [7] - 截至2013年6月30日累计虚减应收账款1.584亿元 虚减其他应收款5324万元 少计提坏账准备313万元 [9] - 同期虚增应付账款2421万元 虚减预付账款500万元 虚增货币资金2.123亿元 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8638万元 [9][10] 监管处置结果 - 2015年7月因涉嫌欺诈发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股票遭暂停交易并发布风险警示 [12] - 2016年7月处罚落地:公司及17名董监高受行政处罚 实控人/董事长/总会计师被终身市场禁入 公司进入退市程序 [15] - 涉案IPO保荐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同步被查处 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5] 市场异常反应 - 立案调查期间股票成交量未显著下降 复牌后30个交易日内出现涨停板 显示投资者仍在大量买入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