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转型进入实质性压力测试阶段,2030年碳达峰目标倒逼企业将绿色能力转化为结构性优势 [2][3] - 低碳转型从"合规负担"转向"效率红利",技术重构与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变量 [7][8] - 绿色能力正成为企业链主地位的隐性标准,需通过系统协同实现产业内生力 [8][25] 未来汽车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底层逻辑,材料厂商从"成本段"进化为"效率伙伴",如载驰科技协同上下游定义产品边界 [7][19] - 郑州航空港区形成"整车+电池+半导体"全产业链,集聚比亚迪等十余家车企及200余家零部件厂商,配套产能超260万辆 [32] 未来能源 - 液冷技术从节能选项变为热管理系统核心,兰洋科技案例覆盖算力中心、储能等全场景,但规模化验证面临标准缺位挑战 [7][20][22] - 风光氢储产业需突破系统集成降本与标准成熟度,技术力与标准化能力成企业生存分水岭 [20][22] 未来城市 - eVTOL等电动航空技术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深圳、杭州等地试点将其纳入城市更新蓝图 [13][15] - 低碳经济驱动城市操作系统更新,需政府与产业链联合构建新范式,如分布式能源、无人物流等技术重新定义城市流动 [12][13] 产业分化逻辑 - 汽车领域:竞争力转向链路主导,材料厂商需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19] - 能源领域:液冷技术成为刚需,但产业化受制于标准滞后 [20][22] - 低空经济:国产供应链合规体系缺失是主要瓶颈,需制度与技术同步迭代 [9][23] 链主企业角色 - 东证资本指出链主企业需在供应链重构、能源优化上提前下注,绿色能力成为护城河 [8] - "碳索计划"聚焦链主企业绿色转型深度,验证其能否通过产品、组织、制度形成系统协同力 [25][26]
「中期大考」下的低碳突围:中国式绿色转型要解的三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