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板块行情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上涨,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公司股价涨幅超3倍,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港交所,其中2/3为创新药研发企业 [1] - 行情驱动因素包括外资回流、南下资金涌入,以及创新药海外授权(BD)交易频发,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70笔,首付款总额达33亿美元,总交易额480亿美元 [1][4] - 港股创新药ETF受投资者青睐,多家指数产品强调"创新药纯度",累计涨幅超60% [1] BD交易市场现状 - BD交易成为创新药企市值管理核心手段,首付款金额与临床阶段相关:一期临床小几千万美元,二期临床5000万-1亿美元,三期临床约1亿美元,超过1亿美元表明存在买方竞争 [5][16] - 2025年上半年部分重大BD交易包括: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首付12.5亿/总60.5亿)、联邦制药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首付2亿/总20亿)、恒瑞医药口服小分子抑制剂(首付2亿/总19.7亿) [6] - 跨国药企BD策略从"捡漏"转向战略布局,将中国资产纳入全球研发管线体系评估 [4][31] 行业发展趋势 -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异性皮炎、红斑狼疮等)、代谢病(减重、非酒精性脂肪肝)仍是BD热门方向,但肿瘤和自免领域成熟管线已基本被扫过一轮 [4][18] - 未来机会可能转向CNS(中枢神经系统)等冷门领域,早期项目交易量可能继续上升 [18][19]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价格已接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水平,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BD交易具有偶发性 [16][17]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创新药板块已从2021年高点恢复约40%,预计还有20%修复空间 [8][25] - 外资通过港股通净买入生物科技板块890亿港元,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外资持股比例提升至42% [33] - 若行情不被过度透支,港股创新药大概率在震荡中上行,刺激因素包括资产成熟、BD变现、资金回流等 [8][39] 交易评估与策略 - BD交易价值评估核心在于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远期销售分成参考价值有限 [5][24] - 交易结构反映买卖双方对资产价值的预期,常见NPV估值模型,但市场前景预测存在谈判空间 [16][24] - 早期项目多采用Option-based license模式,支付结构趋向"小首付+重里程碑+共同承担开发成本" [32]
中国新药「卖爆」海外!港股60%大涨,泡沫还是起点?
36氪·2025-07-16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