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创业访谈⑫丨心识宇宙陶芳波:用一百份笔记,复刻 AI 版的自己
晚点LatePost·2025-07-16 19:52

公司核心业务与产品 - 心识宇宙专注于构建"身份大模型"(AI Identity Model),旨在通过用户数据微调大语言模型,打造与用户认知、偏好、价值观对齐的"第二自我"[6][7] - 主要产品包括面向海外用户的Me.bot应用和开源项目Second Me,前者已积累近百万用户,后者三周内获得GitHub超过1万星标,成为平台关注度增速最快项目之一[8][35] - 区别于传统AI助手(him/her类),公司定位为me类AI,强调身份(identity)而非分身(avatar),身份模型作为基础设施可跨场景使用[12] 技术路径与创新 - 采用参数化微调而非RAG(检索增强生成)方法,通过改变模型参数而非仅补充上下文来实现人机对齐,70亿参数模型单次训练成本低于1美元[23][24][30] - 训练方法参考人脑机制:白天缓存信息,夜间消化记忆,计划每日训练一次身份模型;数据处理先主观化标注"我"的身份,再重构信息建立索引关联[25][29] - 当前使用70亿参数模型平衡性能与成本,参数量过小影响智能度,过大则边际回报有限[30] 产品功能与场景 - 开发"共鸣"功能实现身份模型间5-10秒快速同步,用于人际破冰或深度交流[13] - 即将推出"Talks"功能,允许用户将语音交互版身份模型嵌入H5页面分发,交流后生成个性化纪要[13][16] - 应用场景包括社交(约会/面试)、职业(LinkedIn求职)、脑暴协作等,目前已实现身份模型代用户进行会议参与和行程建议[20][31] 商业化与竞争 - 商业模式包括向C端用户收取身份服务费,或向接入身份模型的平台(如淘宝/抖音)收取广告分成[36] - 认为大厂虽拥有数据优势但受制于内部创新阻力,难以为小众需求改变主流产品形态[36] - 开源策略旨在降低用户数据隐私顾虑,分散服务器成本(100万用户需对应100万模型),同时激发社区创新[33] 行业愿景 - 终极目标是构建线上社会网络复制版,身份模型替代人类成为工具接口,提升社会协作效率[8][37] - 预测封闭的"数据孤岛"生态将在AI时代被打破,用户将倒逼平台开放接口[32] - 用户增长依赖口碑传播,关键指标是创造感(用户感知自我被数字化)和连接体验质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