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阿里与拼多多在电商领域呈现"一进一退"态势,阿里净利润增长显著,拼多多增速放缓,二者差距拉大到八个拼多多才能挣出一个阿里 [4] - 资本市场表现同样分化,阿里市值达到拼多多近2倍,逆转一年前被拼多多超越的局面 [4] - 两家公司战略路径差异明显:阿里向"大消费+AI"平台扩张,拼多多专注电商核心业务 [6] - 商业发展具有动态性,当前不被看好的拼多多未来可能反转,正如去年被唱衰的阿里持票者已获近50%收益 [7] 战略路径差异 扩张哲学 - 阿里采取"相关性扩张",将支付宝、菜鸟、阿里云等业务打包出海,走"大而全"路线 [10] - 拼多多实行"同心圆扩张",Temu轻装上阵专注卖货,不建物流、不做支付 [10] - 阿里覆盖交易全链条分羹,拼多多始终围绕"做大做强电商"发力,如百亿补贴、农研专项等 [13] 执行风格 - 阿里采用体系化作战:"战略定调-小目标插旗-OKR压阵"三板斧,如AI战略自上而下全面推行 [16] - 拼多多贯彻"ROI第一"原则:Temu在广告回报跌破盈亏线时果断腰斩美区预算,广告效率从34美元/千次提升至51美元/千次 [18] 进退策略对比 进攻选择 - 阿里豪赌未来:计划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加码AI,规模超过去十年总和 [25] - 拼多多聚焦当下:海外扩张中动态调整策略,以单量换利润 [25] 收缩智慧 - 阿里生态化撤退:淘菜菜采用"砍仓网-汰网点-重组业务"三阶段温和收缩,耗时近1年 [26][28] - 拼多多清算式退出:多多买菜从启动到撤退不足1个月,避免消耗战 [30][31] 周期适应性 技术浪潮响应 - 阿里积极拥抱AI变革:通义千问排名攀升带动股价,已投资多家大模型公司如月之暗面、MiniMax等 [36][48] - 拼多多回避概念炒作:业绩会几乎不提AI,专注标品推荐算法 [38][39] 消费趋势应对 - 淘宝调整策略:从"五星价格力"转向"用户优先",618国补专区成交额增长116% [43][44][46] - 拼多多面临挑战:低价策略导致服务质量问题,需投入千亿惠商计划修复生态 [50][53] 财务与生态表现 - 拼多多净利率长期高于阿里,但近期为修复商家生态导致广告变现率腰斩,交易服务收入增速骤降超300% [23][50] - 阿里闪购业务日均补贴3.8亿元,年化达1387亿相当于2025财年净利润,但茶饮订单占比25%显示留存风险 [54][55] 长期发展启示 - 阿里代表"战略优先"的穿越周期能力,拼多多体现"效率经营"的敏捷特性 [33] - 历史表明没有永恒模式,PC时代转型移动端的经验显示变革是永恒主题 [58]
阿里的“进”与拼多多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