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张瑜:不只是当下,不急在当下——反内卷理解&旬度纪要No117
一瑜中的·2025-07-17 12:59

供给侧改革3.0的核心观点 - 当前供给侧改革3.0阶段的核心是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法[3] - 采用BBT框架(补短、变革、提优)对产业进行分类,动态调整行业定位以适应供需匹配程度的变化[4] - 本轮改革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为主,强调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在于优化行业格局和提升产业竞争力[8] - 改革预计分为三阶段推进:控增量、推动并购重组、强制去产能,不同行业节奏可能不同[9] 供给侧改革3.0的顶层设计 - 政策部署始于"十四五"规划,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强调供需结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3] - BBT框架下产业分类:补短(供给不足领域如卡脖子技术)、提优(供需平衡领域如传统产业升级)、变革(需求不明确的前沿领域如量子计算)[4] - 新能源行业从早期的"变革"领域逐步过渡到"提优"阶段,体现行业动态调整特征[4] 与2015-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差异 - 外部环境:当前出口贡献高且面临关税不确定性,2015年外需稳定且出口影响小[6] - 行业范围:本轮以中游制造业为主(医药、消费电子等),2015年集中在钢铁煤炭等少数国企主导行业[6] - 目标定位:本轮侧重长期产业竞争力提升,2015年以短期经济复苏为导向[6] - 政策手段:本轮以市场化手段(公平竞争审查)为主,2015年以行政化手段快速推进[7] - 就业冗余度:2015年超额完成就业目标30%以上,2024年仅超额4.7%[7] 历史供给侧改革经验 - 1998和2015年改革均发生在PPI长期负增、产能利用率低于75%的背景下[12] - 两轮改革均采用"四步走"模式:定目标(如2016年钢铁压减1-1.5亿吨)、盯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严执法(五大专项行动)、稳就业(1000亿元安置资金)[13][14][15] - 产能去化幅度参考区间为1.4-2.0个百分点(1998年2个百分点,2015年1.4个百分点)[15] 当前行业压力评估 - 光伏行业(电源设备)盈利压力指数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且横向对比排名靠前,可能率先进入去产能阶段[18] - 光学光电、钢铁、煤化工等行业压力指数较高但未达光伏程度,政策力度或相对温和[18] - 工业企业整体压力指数尚未达到2015年水平,佐证本轮改革不会快速进入强制去产能阶段[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