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概况 - 2025年AUTOMATIC机器人与自动化展会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的1000余家机器人及自动化企业参展[1] - 展会从传统工业自动化巨头舞台转变为新兴机器人技术与生态的风向标,ABB、KUKA等传统企业与Agile Robots、Neura Robotics等创业公司同台展示[2] 协作机器人发展历程 2015年前:萌芽阶段 - 协作机器人概念源于欧洲中小企业对柔性化生产的需求,德国DLR机构在1990年代已开展力反馈交互臂研究[7] - 2009年后UR、Rethink Robotics等创业公司推动商业化,UR针对欧洲SME市场提出"无护栏、快速部署"理念[11] 2015年关键突破 - ISO/TS 15066技术规范发布,首次定义协作空间、功率限制等安全标准,推动行业从灰色地带走向合规化[14] - 标准制定过程经历ABB、KUKA等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多方博弈,成为产品开发与保险理赔的重要依据[15] 2015-2020:规模化应用 - 全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40%,汽车零部件行业率先采用UR、KUKA LBR iiwa等产品完成拧紧、点焊等柔性工位作业[16][18] - 医疗领域应用于骨科手术与康复理疗,欧美企业开发微创外科辅助平台提升术中安全性[19] 2020-2025:生态扩展 - 核心零部件(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技术突破,支撑人形机器人等新品类发展[24] - Agile Robots等公司形成"协作臂-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传统厂商如KUKA探索移动协作方案[27][28] 具身智能发展 技术融合背景 - 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确定性轨迹规划,与AI的感知语义技术长期割裂[30][32] - 自动驾驶技术(SLAM、多模态感知)为机器人应对动态环境提供范式转移[33][37] 关键技术进展 - 硬件层面:7自由度力控协作臂(如Franka Panda)成为顶级实验室标配,多模态传感器成本降低[44] - 算法层面: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实现自然语言指令转译,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替代传统编程[41][48] 产业落地现状 - Meta、OpenAI等推出Habitat、Gym等开源仿真平台加速研究[49] - Figure AI等创业公司尝试"人机混合"模式积累操作数据,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52][57] 未来趋势 - 各国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方向,欧盟启动"AI FACTORY"等旗舰项目[59] - 技术路径指向AI与大模型驱动的能力跃升,突破传统机械硬件极限[56] 代表性企业 - 传统工业机器人:ABB、KUKA、Franka Emika[2][28] - 协作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Agile Robots[11][27] - 具身智能:Figure AI、Neura Robotics[27][59]
机器人行业10年巨变从协作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萌芽、突破和成长——从Automatic慕尼黑10 年看协作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发展
机器人大讲堂·2025-07-18 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