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烧钱换能力,老员工经验作废!一线Agent厂商、用户经验亲述:抛弃技术驱动,巨额投入如何不打水漂?

AI Agent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AI Agent软件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1] - 51%受访者已在生产环境中使用Agent 中型公司(100-2000人)采用积极性最高[1] - 非科技公司中90%受访者已或计划将Agent投入生产 性能质量和成本是主要关注点[1] 企业应用策略 - 来也科技从RPA+AI转向基于大模型的数字化劳动力平台 2023年推出三款智能体助手产品[4] - 英科医疗年初开始应用多种大模型 与来也科技合作营销/HR领域 与飞书合作终端用户应用[5] - 制造业生产环节应用挑战较大 当前落地主要在销售和职能管理方向[6] 产品定位差异 - 传统自动化侧重后台降本增效 AI Agent更多支持前台业务增长和扩张[7] - 英科医疗现阶段更看重模式创新而非降本增效 认为后者是必然结果[7][8] - RPA应用从最初几个流程发展到近1000个 体现量变到质变过程[9] 组织文化转型 - 英科医疗董事长亲自推动AI转型 举办创新大赛并设立多重奖励机制[10] - 招聘策略转向顶尖高校和社会人员潜力 降低经验权重[12] - 研发团队年轻化是关键 80后/70后需保持思维活跃以适应新技术[13] 技术架构演进 - 来也科技重构产品架构 将RPA作为UI自动化工具 IDP作为文档处理工具[19] - 工作流与智能体结合的复合编排方式更为实用 核心流程仍需依赖工作流[23] - 大模型能力不足和业务结果获取难度是当前主要瓶颈[26][27] 成本与研发策略 - 创新阶段不过度关注成本 英科医疗视其为员工能力投资[31] - 来也科技采用精锐小团队模式(3-8人)开发新智能体应用 避免资源浪费[33] - 营销类智能体效果衡量标准是有效线索和交易促成 已观察到积极反馈[35] 未来发展机遇 - C端机会在于软硬件结合的新终端设备 B端几乎所有流程都需要Agent迭代[37][38] - 企业存活关键是找到精准定位 制造业需围绕公司战略方向部署Agent[39] - 来也科技退出欧洲市场后聚焦东南亚/港澳台地区 保持大客户策略[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