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首个国家级预警,高温天气如何威胁我们的身体?
虎嗅APP·2025-07-19 17:16

高温健康影响机制 - 高温通过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出汗导致钠钾流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7] - 心血管系统在高温下承受双重压力: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需求,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7] - 中枢神经系统在高温下易出现功能紊乱,可能引发热衰竭或热射病,造成不可逆损伤[7] - 肾脏在高温环境中因维持体液平衡负担加重,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7] 高温相关疾病数据 - 欧洲2025年6月23日-7月2日高温导致12个城市2305人死亡,其中1504人死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温度变化[2] - 气温超过32℃时每升高1℃,心梗风险增加28%,脑卒中急诊就诊量增加17%[13] - 夜间高温对健康影响更显著,房颤发病率在极端高温下是正常温度的两倍以上[13] - 研究显示每10℃温度升高导致睡眠时间减少10分钟,失眠概率增加20%,深睡眠阶段受影响最显著[15] 脆弱人群识别 - 生理脆弱群体包括婴幼儿(体温调节未成熟)和老年人(感知能力下降),慢性病患者易出现急性发作[19] - 特殊职业群体如建筑工人因长期户外暴露面临更高热射病风险[20] - 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因缺乏制冷设施和防暑资源更易受高温冲击[21] - 独居老人因环境感知能力弱和慢性病管理不足成为高风险群体[21] 高温应对策略 - 预防热射病需避免长时间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和物理降温,急救时重点冷却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区域[27][28] - 空调使用建议:温度不宜过低,定期通风过渡温差,每年使用前彻底清洁防止微生物污染[29][30] - 心脑血管疾病预警信号包括持续30分钟以上胸闷胸痛、头晕视物模糊、血压剧烈波动等[28][29] - 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效率降低,"桑拿天"健康风险显著高于干热天气[26] 政策与研究方向 - 现有高温预警系统需从大众化转向精准化,重点识别敏感群体并建立主动关怀机制[22] - 建议将夜间最低气温纳入预警指标,北方地区因空调普及率低需降低热浪预警阈值[22][23] - 医生应加强高温健康科普,在门诊中提供个性化用药调整建议以降低高温相关风险[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