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折戟”中国市场后,Manus最新回应!AI智能体,变天!
证券时报·2025-07-19 22:55

Manus公司发展历程 - Manus曾被称为"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产品",能完成筛选简历、房产研究、股票分析等复杂任务,内测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数万元[3] - 不到半年时间公司撤离中国市场,清空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官网显示地区不可用,并将总部迁往新加坡,裁减约80名非核心员工[3] - 公司回应称调整是出于经营效率考量,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4] 技术路线选择 - 团队选择基于开源或商业大模型做"上下文工程"而非自研大模型,经历了4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1] - 创始人表示AI智能体的未来在于上下文设计而非单纯比拼模型能力,这一认知源于前次创业中自研模型被GPT-3等新技术快速淘汰的教训[4] - 具体技术经验包括:KV-Cache命中率对成本影响显著,可通过稳定提示前缀、仅追加上下文、标记缓存断点三种方法提升;避免动态修改工具列表;用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等[5] 市场战略调整 - 公司从创业初期就具备海外市场基因,产品仅支持英文且需特殊网络条件注册,核心基于Claude大模型[7] - 完成7500万美元B轮融资后重点扩张美国、日本、中东市场,曾尝试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开拓国内市场但未落地[7] - 撤离中国市场可能原因包括:美国资本投资限制、维护两套产品成本过高、Claude模型国内服务受限等[8] 行业竞争格局 - OpenAI推出ChatGPT Agent智能体系统,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如Humanity's Last Exam得分率41.6%,是前代产品的两倍[10] - Kimi发布K2大模型,在自主编程、工具调用和数学推理上超越同类开源模型,定位为"下一代智能体通用认知引擎"[11] - 行业预计2025年将成为AI Agent元年,但面临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路径不明等问题,基础模型厂商优势显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