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化与机器人共绘中国海上油气“新图景”|向海图强 海洋经济破浪前行
证券时报·2025-07-21 08:22

深海油气开发智能化转型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最高日产能突破1500万立方米,成为中国产量最大的海上油气田[1] - 全球70%油气资源蕴藏海洋中,44%分布在300米以上深水及超深水区域[1] - 智能化系统成为深海油气开发"中枢神经",如"深海一号"平台可通过陆控中心远程接管台风模式生产[3] - 中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实现五大智能应用场景,包括人员健康监测与隐患实时识别[3] 智能化技术带来的效益 - 南海东部油田西江24-7平台实现智能采油与运维,2024年上半年油气产量超计划完成[4] - AI技术预计带来7美元/BOE降本空间,成本降幅达17.5%[4] - 水下机器人"麒麟臂"减重35%,年采购维护费用可减少千万成本[7] 深海装备技术突破 - 4000米级ROV"FCV4000"采用钛合金耐压壳体,配备厘米级精度机械臂与智能路径规划系统[6] - 水下机器人突破人类生理极限,完成声呐扫描、超声探伤等高难度任务[7] - 中国首台七功能机械手"麒麟臂"陆地测试成功,肩腕转角与夹持力指标世界前列[7] 中国海洋工程全球竞争力 - "海基一号/二号"刷新亚洲深水导管架纪录,"深海一号"能源站与"海葵一号"FPSO标志技术突破[9] - 珠海基地24套2000米级吸力锚交付巴西梅罗二期项目,装备制造能力获国际认可[9] - 中国全海式油气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重大突破,技术输出至巴西等国际市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