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策略转变 - 罗氏制药全球合作部亚洲区负责人表示对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创新实力的看法已从怀疑转向认可[1] -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策略从单打独斗转向开放式创新,与中国本土药企协同合作案例增多[3] - 罗氏中国加速器与创新中心构成其在华早期研发生态支柱,已达成近15项早期研发合作[5]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地位 - 全球前十大药企中有6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或孵化器(强生、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3]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从不足50亿元增长至超2000亿元,拥有64位两院院士和28万从业人员[17][18] - 上海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上海光源,拥有35家三甲医院和65家临床试验资质医疗机构[18] 跨国药企研发投入与布局 - 罗氏中国加速器投资近3亿元,是其全球首个自主运营加速器,推动11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4][5] - 阿斯利康将上海列为全球第五大战略中心,整合研发、商业及生产运营[6] - 强生在上海设立亚太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拜耳落地亚太最大共创平台"上海拜耳Co.Lab"[7] 创新药授权交易爆发 - 2025年辉瑞以超60亿美元获三生国健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创纪录[12] - 2024年默沙东以最高32.88亿美元获礼新医药双抗权益,宜明昂科授权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13] - 中国医药授权交易金额从2015年31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571亿美元,全球占比从5%提升至42%[14] 本土创新药企崛起 - 中国创新药与全球同靶点首款上市时间差距从10年以上缩短至1-5年[14] - 上海2024年对外授权交易额198.3亿美元(15项超5亿美元项目),同比增长30.5%[15] - 本土企业通过授权交易回笼资金并学习临床试验设计及市场推广经验,实现与跨国药企双赢[16] 政策与生态支持 - 上海推出全产业链政策支持,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及国际化发展[19] - 政府鼓励外资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创新平台,提供人才激励和审评审批优化[19] - 罗氏认为上海的政策与科研资源为其提供了高效合作和全球战略协同的土壤[20]
全球前十大药企研发青睐上海,大手笔扫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