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现状与治疗需求 - 全球20%人口受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影响,5%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约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2] - 每1000名新生儿中2-3名患先天听力障碍,60%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相关,已知耳聋基因超200个[2] - 听力障碍常伴随言语障碍,"十聋九哑"现象严重损害儿童言语及认知功能发展[2] - 人工耳蜗作为传统疗法存在局限性:难以完全恢复自然听觉,音乐和噪声环境言语感知改善有限,设备维护接受度低[2] 基因治疗突破性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队列研究,纳入11名基因治疗患者与61名人工耳蜗患者进行1年随访[6] - 基因治疗组在9名完成随访患者中显示稳定听力恢复,言语能力持续改善[8] - 基因治疗组在IT-MAIS/MAIS量表、CAP分级、SIR分级等听觉言语感知指标上显著优于人工耳蜗组[9] - 基因治疗组脑电MMN潜伏期更短,显示听觉皮层信息处理速度快26%,术后6个月优势最明显[9] - 双模式患者(基因治疗+人工耳蜗)在噪声言语感知和音乐音准率上优于纯人工耳蜗组[10] 技术研发路径 - 团队创新开发蛋白水平基因置换疗法,在OTOF耳聋小鼠模型实现听力恢复(2022年)[14] - 构建高效内耳毛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筛选策略,验证核酸重组效率及动物模型安全性[14] - 开发双AAV介导ABE碱基编辑器治疗体系,在OTOF小鼠维持1.5年听力恢复,创动物模型观察时长记录[14] - 2022年完成全球首例耳聋患者基因治疗药物体内给药,累计治疗10余例患者[15] - 首次实现双AAV载体人体递送,解决大基因递送医学难题[19] 临床验证与机制研究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与脑电技术首次证实基因治疗后听觉通路功能重建及神经重塑过程[20] - 听力学特征动态分析为优化康复评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1] - 研究证实基因治疗在噪声言语识别、音乐音准率、听觉皮层处理能力等维度超越人工耳蜗[12] 行业影响与平台建设 - 遗传性耳聋治疗进入精准听觉医学新纪元,为其他罕见病提供治疗范式[15][25] - 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筹)2024年成立,聚焦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前沿[24] - 实验室构建"产学研医资政用"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罕见病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24][25]
JAMA Neurology:舒易来团队发现,基因治疗对先天性耳聋患者自然听力的恢复,优于人工耳蜗
生物世界·2025-07-22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