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流动性分析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活跃且呈现高度结构化行业轮动行情,与异常充裕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1] - 南向资金在港股资金面中扮演关键甚至决定性角色,海外资金未大幅回流且配置比例较3月底有所下降 [1]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进一步走高至35%的高点,外资低配人数占比增加 [1] - 今年以来南向净流入规模达7974.5亿港元,接近去年全年8078.7亿港元的流入总规模 [2] 南向资金构成分析 - 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8%提升至32.5%,总规模约1.55万亿港元,年初至今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1000-1200亿港元 [2] - 公募整体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30.5%提升至39.8%,总规模约2.62万亿港元,年初至今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2500-3000亿港元 [2] - ETF为主基金港股净增量约1500-2000亿港元,贡献南向的25-30% [2] - 保险资金稳步买入分红尤其是银行板块,贡献约25-35% [2] - 个人投资者与私募基金等贡献约15-20% [2]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情况 - 截至二季度末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共4048只,总资产2.62万亿人民币,较一季度增加152只,规模环比增加1532亿人民币 [3] - 主动偏股基金2200只,总规模1.56万亿人民币,规模增加326亿人民币 [3] - 可投港股ETF规模达3809.3亿人民币,较一季度末的3264.1亿人民币增长16.7% [3] - 二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发155只,规模861亿人民币,一季度为112只与716亿人民币 [3] 行业与个股配置变化 - 生物医药、银行与保险等板块市值占比提升最多,零售以及媒体娱乐明显下滑 [5] - 媒体娱乐、制药与生物科技以及可选消费零售等持仓最高;商业和专业服务、医疗保健设备等持仓比例较低 [5] - 银行与保险等板块已处于历史配置高位;消费者服务、能源与房地产等处于历史低位 [5] - 信达生物、三生制药与泡泡玛特增持最多,阿里巴巴与腾讯下滑明显 [5][6] - 重仓股集中度明显下滑,前3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30.9%,较一季度下滑8.9个百分点 [6] 市场前景与配置建议 - 预计年内南向资金累计流入将超万亿港元,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 [7] - 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已达32.5%的历史新高,假设年内比重提升至40%,后续空间约1200-1500亿港元 [7] - 险资部分预计年内有望带来约1500-2000亿港元的增量资金 [7] - 建议分红侧适度从银行切到保险,成长侧从新消费切到AI应用、机器人与零部件等 [11] - 建议采用"新哑铃"配置策略,在合理位置买长期正确的板块 [11]
中金:谁又是南向的主力?——公募2Q持仓的线索
中金点睛·2025-07-24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