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Sub1G Massive MIMO技术通过6年研发实现商用突破,成为华为5G-A十大产品解决方案之一,大幅提升频谱效率和连接速率 [2][17] - 该技术突破天线尺寸限制和性能瓶颈,在Sub1G频段实现大规模天线阵列部署,填补行业空白 [4][5][17] - 研发过程经历三次迭代,从1.0版本的基础研究到3.0版本的商用化突破,体现技术创新的螺旋式发展 [3][12][13][15] 技术研发历程 初期探索(2018-2019) - 2018年启动Sub1G 1.0项目,面临天线尺寸与性能难以兼顾的核心矛盾:常规设计的天线尺寸达"一扇门大小"无法实际部署 [3][4] - 发现Q技术和C技术两条技术路径,Q技术单扇区测试显示性能提升30%但组网后干扰增加,经3个月改造后解决方向图发散问题 [5][6][7] - C技术通过平台部门联合研发实现技术突破,2019年在U国运营商测试中获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 [8][9] 中期调整(2019-2021) - 受外部环境影响,项目转向2.0版本,提出5G/4G协同优化等6种过渡方案,经历56次汇报、10个月立项周期创部门纪录 [10][11] - 研发策略调整为"近期可行方案",包括多频段组合部署等创新设计,但受限于市场环境推进困难 [11] 商用突破(2021-2024) - 2021年底提出U方案实现"等效扩大天面"的创新思路,3.0项目立项仅用1个月,联合平台部门投入精兵强将 [13] - 解决U方案非理想部署问题:建立12种工参模型,开发低条件依赖性算法,外场验证调整基站参数200+次 [14][15] - 2023年启动商用技术项目,1个月内迭代10余种方案,最终产品于2024年11月发布,实现与友商"断代差距" [15][16][17] 技术创新亮点 - 天线设计:突破Sub1G频段天线阵子尺寸限制,在常规天面空间内实现64T64R大规模阵列 [4][17] - 组网性能:上下行速率提升3倍,时延降低40%,覆盖半径扩大20%,满足运营商大容量需求 [2][17] - 部署灵活性:支持多频段共存、多制式兼容、单扇区独立部署等复杂场景需求 [15][16] 行业影响 - 填补Sub1G频段Massive MIMO技术空白,将"黄金频谱"的覆盖优势与5G容量优势结合 [2][17] - 形成完整技术专利包,包括Q阵子改造、C技术深度优化、U方案架构等核心知识产权 [5][7][13] - 推动5G-A技术演进,成为R18标准候选方案之一,潜在市场规模达百亿级 [17][19]
一个在华为坐了6年“冷板凳”的专家
半导体芯闻·2025-07-24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