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司多次冲击A股IPO失败后转向港股,但招股书因未完成聆讯而失效,反映资本市场对传统茶企的冷淡态度[2][3] - 公司存在重营销轻研发、加盟模式增长乏力、家族治理结构隐患等核心问题[3] - 行业普遍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现象,传统茶企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吸引投资者[18] 研发与营销投入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822万元、1162万元、1006.4万元,占营收比例仅0.45%、0.55%、0.61%[5][6] - 同期销售及营销开支达6.17亿元、6.81亿元、5.20亿元,占营收比例33.9%、32.1%、31.6%,其中广告宣传开支占比超11%[7] - 研发人员占比极低(2022年仅17人占0.73%),销售人员占比超75%[7][8] 加盟模式与业绩表现 - 截至2024年9月加盟店占比92.1%(3224家),但新增加盟店数量从2023年475家骤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170家[10][11] - 加盟商单店采购额持续下滑:2022-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为35.36万元、35.13万元、25.37万元[10]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仅0.95%(2023年为16.77%),净利润增速5.87%(2023年为24.05%)[12] 家族治理结构 - 王氏家族通过一致行动人持有55.9%投票权,董事会6名非独董均为家族成员[14][15] - 管理层高度家族化,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职位由亲属担任[15] - 关联交易问题受监管关注,证监会曾就IPO申请提出46条反馈意见[16] 行业现状 - 茶叶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差异化不足,依赖代工(公司52.1%采购额为定制成品茶)[8] - 港股上市茶企表现惨淡,如澜沧古茶2024年营收下滑31.5%并转亏3.08亿元[17] - 下沉市场布局占比39.3%,但高端茶销售面临消费能力匹配问题[12]
真假高端?增长乏力!八马茶业赴港IPO隐忧待解
中国基金报·2025-07-24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