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核心团队 - 原大疆飞行系统技术中台核心元老李昊南于4月初离职并加入妙动科技,此前负责视觉、飞控、导航等多个部门工作[1] - 创始团队包括原大疆技术总监杨硕(CMU博士、特斯拉Optimus团队工程师)和原大疆高级总监高建荣[1][7] - 杨硕拥有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背景,曾主导大疆多个消费级产品研发,并在CMU专攻机器人系统运动规划[7] - 高建荣曾任大疆教育负责人、市场部负责人等职务,具有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9] 融资与资本布局 - 公司于2025年4月15日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10%)、美团龙珠(5%)和红杉资本(5%)[3] - 首轮融资额达5-6千万美元,新一轮融资额已达2-3亿美元[3] - 美团通过战投和龙珠资本在具身智能赛道持续布局,已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4][5] - 2025年美团先后领投自变量机器人数亿元A轮、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等具身智能项目[5] 产品与技术路线 - 初期聚焦消费级机器人产品,包括四足陪伴机器人和小型人形机器人[13] - 采用渐进式发展路径:先开发小型ToC产品,再推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13] - 技术架构融合最新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和机电系统技术,强调系统稳健性和安全性[13] - 团队构成涵盖大疆、华为、OPPO等硬件厂商及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人才[10] 行业竞争格局 - 具身智能赛道呈现中美双团队趋势,如达纳灵动采用类似布局并获2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10][11] - 2025年多家企业切入消费级机器人领域:乐享智能完成近3亿元融资,维他动力获2亿元种子轮[14][16] - 行业面临商业化挑战,多数消费级产品尚未突破"套壳大模型"阶段,仅蔚蓝智能BabyAlpha A2系列保持销售[19] 市场发展趋势 - 科技巨头加速入局:谷歌、OpenAI、Meta转向本体制造,蚂蚁、京东等国内企业跟进[4] - 具身智能大模型被视为突破商业化瓶颈的关键要素[21] - 行业呈现算法(UC Berkeley、Stanford)与工程化(CMU)两大技术流派分化[7][8]
美团押注!原[大疆]技术总监、「特斯拉」Optimus工程师杨硕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再迎[大疆]大牛加入!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7-24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