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技术演进 - 半导体行业过去依赖晶体管尺寸缩小提升性能,但该模式正失去动力,制造成本不降反升,功率传输成为瓶颈[2] - 行业转向3D集成技术,通过垂直堆叠逻辑、电源和内存组件突破平面限制,CMOS 2.0方案创建晶圆级多层专用层[2] - imec提出CMOS 2.0将芯片分成优化功能层并垂直堆叠,这代表从纳米片技术向三维功能集成的重大转变[3][5] CMOS 2.0技术架构 - 核心技术包含背面供电、细间距混合键合、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和双面工艺四大支柱[6][7][8][9] - 背面供电将电源轨移至晶圆背面,降低电压降30%并释放布线资源,但需解决20微米超薄晶圆处理难题[12][14] - 混合键合间距从40-50微米缩小至2微米以下,铜-铜互连实现高带宽,要求亚微米级对准精度[12][14] 设计与制造挑战 - 3D集成彻底改变设计规则,需重构SoC分区、布线和验证方法,EDA工具需支持跨层热梯度和机械应力建模[16][17] - 制造面临混合键合对准(100nm精度)、晶圆减薄(20μm)、工艺复杂性(500+蚀刻配方)和缺陷检测四重挑战[19][20][21] - 良率管理成经济性关键,多层堆叠使缺陷率呈指数累积,需建立"已知良好层级"测试体系[24][25] 替代技术方案比较 - 2.5D集成采用中介层芯片方案,优势在于灵活性和成熟度,但I/O密度比混合键合低100倍且延迟更高[27][29] - 单片CFET微缩保持现有流程,可提升密度30-40%,但无法解决互连瓶颈问题[28][29] - 高性能计算优先采用CMOS 2.0,中端市场可能延续2.5D或成熟节点,形成技术路线分化[25][29][33] 产业化推进路径 - 需突破亚微米键合可靠性(1μm间距)、EDA工具成熟度、超薄晶圆处理(翘曲<50nm)和生态协同四大里程碑[32][33] - 初期将应用于AI加速器/HPC等高端领域,随良率提升逐步向移动设备扩展,5年内或形成规模产能[33][34] - 行业需重构供应链合作模式,从晶体管微缩竞赛转向系统级三维集成创新[30][33][34]
芯片,要变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2025-07-25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