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交与贸易合作 - 中国加快与非美国家外交步伐,重启与日韩及海合会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并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与关键矿产资源合作 [2] - 中欧关系从"三元平衡"转向以"竞争和对抗"为主导,但特朗普再次当选后合作升温,电动汽车反补贴税从直接征收转向"最低进口价格"机制谈判 [3][4] - 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领域是中欧未来合作重点,中国在太阳能光伏、风电、电池储能等技术领先,可通过技术授权向欧洲出口 [5] 东盟供应链整合 - 中国将东盟作为"间接出口替代"和供应链外溢对象,加速构建命运共同体,与印尼、文莱、泰国等推进合作 [11] - 美国向越南等东盟国家施压以削弱对中国供应链依赖,中国则深化区域产业链整合,推动东盟成为海外生产基地 [12] - 中国与东盟加强基础设施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并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领域拓展产业合作 [12] - 人民币在东盟贸易投资中使用更普遍,降低汇率风险,巩固经济联系 [13] 日韩产业链互补 -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重启,建立出口管制对话机制维护供应链稳定,深化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合作 [14][15] - 中韩半导体产业形成"中国市场需求+韩国技术优势"互补格局,韩国90%稀土依赖中国 [16] - 中日新能源汽车合作加速,日本车企与中国科技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弥补纯电技术短板 [16] 中亚资源与通道 - 中亚是连接中欧的陆上通道,中吉乌铁路预计2031年建成,将成为中国至中东欧洲最短路 [17] - 中哈石油管道累计输油1.7亿吨,中亚天然气管道输气超5000亿立方米 [18] - 中国深化中亚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合作,构建绿色开发体系满足制造业转型需求 [19] 中东能源与科技 - 中东占中国石油进口50%,合作从原油进口扩展至全产业链,推动人民币石油结算 [20] - 中国参与中东最大光伏项目(2.6GW),海合会自贸协定预计2026年完成 [20] - 中国企业主导中东数字基建(5G、云计算),华为、阿里等塑造当地数字生态 [22] 拉美数字生态 - 中国电商平台在拉美销售额预计增长47%,钱凯港将中南海运周期从45天缩至23天 [23] - 中国设立660亿元人民币信贷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锂、石油等资源合作 [23][24] - 中国投资从采掘业转向"新基础设施"(电信、金融科技、绿色能源) [24] 非洲矿产与绿色能源 - 中国参与蒙内铁路等基建项目推动非洲一体化,合作模式向全产业链深度转型 [25] - 非洲占全球30%关键矿产(刚果钴产量70%),中国需求与非洲供应链形成互利 [26] - 中国与40个非洲国家合作可再生能源项目,带来120吉瓦电力和6.6万公里电网 [26]
宋雪涛:中国在关税战中取得了哪些外交进展?
雪涛宏观笔记·2025-07-25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