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我投资了银行股5年,选择了“体面分手”!
雪球·2025-07-26 12:03

市赚率模型与应用 - 提出"市赚率(PR)=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估值模型,公式为PR=PE/ROE/100,以巴菲特1980年代建仓可口可乐时平均0.4PR为基准[3] - 针对H股流动性差异设置0.8PR目标价,并引入股利支付率修正系数N:支付率≥50%时N=1.0,25%-50%按比例计算(如30%支付率的银行N=1.67)[3] - 当前银行板块平均修正市赚率达1.1PR(六大行1.23PR/股份行1.12PR/城商行1.0PR),接近1.1-1.4PR合理区间上限[8] 邮储银行H股投资案例 - 2020年10月以4折修正市赚率抄底邮储H,早于李录建仓时点,2021年股价翻倍后半仓止盈[4] - 初期误将拨备覆盖率(最高且逐年提升)视为隐藏利润调整PE/ROE,事后证明该处理方式失真[5] - 2024年上半年清仓邮储H,主要因六大行H股集体走高且板块估值不再低估[7] 招商银行H股投资案例 - 2022年以4折修正市赚率建仓"落难王子"招行H,2023年股价翻倍后同样半仓止盈[5][6] - 2024年下半年再次加仓招行H,认为其估值状态类似暴涨前的六大行[7] - 经历股价腰斩后修正认知:高拨备(>300%)应作为安全边际而非利润调节项[6] 银行股投资策略演变 - 采用"低估买入(4-6折PR)-高估卖出"策略,五年间通过邮储H/招行H/成都A等多标的轮动实现收益[3][5][8] - 将银行股作为现金等价物灵活调配,如曾卖出成都A转投铁矿石期货获利后回补[8] - 2025年7月清仓银行股,因板块整体估值升至1.1PR(六大行1.23PR/股份行1.12PR),接近理论估值上限[8] 估值体系理论延伸 - 市赚率与DCF模型理论相通,低利率环境下合理估值区间从1PR上移至1.1-1.4PR[8] - 当前银行股平均1.1PR估值虽未达1.4PR顶峰,但遵循"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原则提前退出[8] - 清仓资金分三部分配置:货币基金/指数基金/家电股,体现防御性布局思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