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挖走”公募明星基金经理?
经济观察报·2025-07-27 12:41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现象 - 2025年公募行业正经历显著人才流动变局,多位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并转投私募,包括张翼飞、鲍无可、周海栋等管理规模超百亿的绩优基金经理[2][3][4] - 今年以来离任基金经理达196人创历史峰值,较2024年、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1.4%、20%[11] - 行业已历四轮"奔私"潮,本轮特点是多数基金经理选择加入成熟私募平台而非自主创业[6][8] "奔私"驱动因素 - 私募机构提供更高比例业绩分成、更大投资自由度及个人品牌价值最大化机会[7][8] - 公募行业薪酬改革与"去明星化"政策削弱明星基金经理激励空间[5][10] - 市场上涨行情与"奔私"潮存在周期性关联,牛市时绩优基金经理更易带走稳定客户群[5][6] 行业影响与应对 -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导致产品规模短期承压,中小基金公司受影响更显著[12] - 公募行业正推进团队化投研体系建设,监管政策明确要求淡化个人标签[13] - 建议通过导师制培养、股权激励、长周期考核等机制留住人才[12] 私募行业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863位私募基金经理有公募背景,仅36人任职百亿私募[10] - 私募平台存在研究覆盖缩减、风控差异等潜在适应性问题[10] - 当前私募创业门槛提高,监管与募资环境趋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