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潮 - 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史无前例的"吸金"热潮,头部厂商屡获巨额资本注入,上市公司争相入局 [1] - 越疆完成定向增发募资10.37亿港元,专项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和全球化布局 [2] - 众擎机器人完成Pre-A++轮和A1轮融资近10亿元人民币,由京东、宁德时代旗下资本等知名机构参投 [3] - 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达99起,远超去年全年的67起 [3] 投资逻辑 - 投资人更看重团队的软件控制能力(具身智能和运动控制)和硬件成本控制能力 [4] - 中短期更看好类人形模式,如人形上肢加非足式底盘设计,预计未来三五年细分市场将出现百亿级市值企业 [4] - 传统上市公司如兆威机电、赛力斯、东方精工纷纷跨界或深化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4] 政策与技术驱动 - 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2027年形成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 [5] - 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量产总规模突破万台 [5] - AI技术突破临界点,具身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 [6] 市场前景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中国或投入3.023亿台 [7] - To B场景(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仓储)被视为核心落地领域,需求缺口显著 [7]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项目 [7] 量产挑战 - 量产能力是行业终极考验,具身大模型软硬一体交付难度大,百台级别已是行业挑战 [8] - 关键零部件如行星滚柱丝杠产能瓶颈突出,供应商数量有限 [9] - 特斯拉计划2026年量产Optimus,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 [10] 场景路线之争 - 特斯拉、优必选等厂商聚焦工业场景,已与车企、半导体企业达成合作 [10] - 部分厂商认为C端交互场景更具潜力,但技术、成本和经济性尚未成熟 [10] - 当前最成熟的应用是展示类场景,功能型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任重道远 [11] 行业预期 - 摩根士丹利预计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被广泛采用,中国有望扩大领先优势 [11] - 下游应用是行业主要关注点,推动实际应用形成研发和应用良性循环 [11]
人形机器人“吸金”潮起
财联社·2025-07-27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