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与估值水平 - 沪指自2024年10月8日以来首次突破3600点,7月24日报收3605.73点,三大指数均创年内收盘新高 [2] - 当前A股估值趋于合理但长期仍略偏低,股权风险溢价处于有利位置,股票资产相对债券更具吸引力 [15][16] - 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滚动市盈率分别为13.5倍(73%分位)、30.3倍(61%分位)、40.6倍(59%分位),整体处于历史中游偏上水平 [18] 投资主线与行业机会 - 核心关注方向包括"反内卷"政策受益行业(中游制造业、上游原材料)、内需复苏(钢铁/水泥/白酒/医药)、新质生产力(AI/创新药/高端制造) [35] - 高股息资产受青睐,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0.7倍,股息率超4%,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17] - AI产业链被多次提及,重点关注晶圆代工、大模型软件公司和具备商业化能力的互联网企业 [34] 资产配置策略 - 股债性价比指标显示增配权益资产是明确策略,债券收益率处于十年低位背景下股票相对吸引力突出 [16][26] - 采用"杠铃策略"配置:高股息资产(电力/电信/港股)作为底仓+高弹性成长资产(TMT/军工/上游资源)提供进攻性 [26][31] - 黄金被长期看好,具备对冲不确定性和去美元化趋势下的配置价值 [31][33] 市场风格研判 - 短期风格轮动较快,上游资源品和军工板块存在阶段性机会,长期战略性看好科技成长与高端制造 [20] - 成长/价值风格比价处于历史极端位置,需警惕风格再平衡风险,2024年9月已出现价值向成长切换的周期 [22][23] - 居民存款超160万亿元叠加理财收益率走低,权益资产吸引力持续提升 [21] 行业细分逻辑 - 保险板块预期修复:预定利率下调+权益投资比例提升带来资产端改善 [32] - 医疗行业双驱动:医保政策优化(创新药/器械)+工程师红利推动出海机会 [32] - 消费电子/汽车/机械设备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品牌受关注 [35]
3600点关键时刻!最新研判
中国基金报·2025-07-27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