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嫌弃”的35岁+汽车人?
汽车商业评论·2025-07-27 21:44

撰文 / 吴 静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35岁,这个本该象征经验与成熟的数字,不知何时竟成了中国职场中的一道魔咒。 招聘启事上刺眼的年龄红线,晋升通道中那道隐形但真实存在的玻璃天花板,以及裹挟着年龄 歧视 的日常偏见都 在残酷地揭示一个现实: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潜力股",如今却成了需要被优化的"人力成本"。 更讽刺的是,当汽车人专业能力、行业洞察和资源积累正值巅峰,职场的评价标准却悄然转向了"年轻与否"。这 种错位,呈现的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人才价值观的映射。 站在35岁的职业分水岭,许多汽车人正经历着残酷质疑——明明技术专家的工艺积淀愈发醇熟,管理者的战略眼 光日趋精准,营销人的市场嗅觉更加敏锐,却被迫面对着"思维固化""精力不济"的标签。 35岁,是否真的是一道坎? 谁在制造"35岁危机" 职场"35岁危机"背后的真正成因到底是什么? 倘若追根溯源,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设立的35岁以下的报考门槛,无疑是最早的制度性源头,其 示范效应逐渐渗透至全社会,最终演变为职场普遍存在的"隐形年龄红线"。 没人料到,1994年出台的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限制,最初旨在优化干部队伍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