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业竞争格局 - 腾讯曾有意投资拓竹但未成功,一级市场对拓竹垂涎三尺但苦于无机会,转而寻找行业"小米"标的[4][5] - 拓竹被类比为3D打印届的苹果,行业存在寻找"小米"机会的需求,潜在标的包括跨界玩家和老牌厂商[4][5][6] - 拓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FDM打印速度提升4-6倍,产品稳定性达5000小时无故障,远超同行1000小时水平[20] - 拓竹MakerWorld平台采用创新激励模式,模型丰富度与用户活跃度远超创想三维的创想云平台[20] 跨界玩家分析 - xTool为激光雕刻头部玩家,2024年营收23-24亿元,净利率12%,Pre-IPO轮估值达60亿人民币[7][8] - xTool投资Snapmaker布局3D打印第二曲线,与拓竹形成业务交叉竞争[7] - 追觅内部孵化原子重塑项目,已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主打多喷头差异化设计[10][11] - 原子重塑由追觅采用内部孵化+外部投资模式运作,但大股东股比过高令部分投资人担忧[12] 老牌厂商竞争态势 - 创想三维2024年营收28亿元(为纵维立方和智能派之和),净利润1-2亿元,仍保持行业最大规模[13][15] - 创想三维产品矩阵最丰富,从FDM扩展到LCD光固化、激光雕刻等品类,但研发能力被质疑[13][19] - 纵维立方和智能派2024年营收均超10亿元,但光固化技术存在家庭场景应用限制[13][14] - 创想三维预计2025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5%,显示行业仍处增量市场[30] 创想三维核心问题 - 四位创始人股权平均分配(各25%),存在决策僵局和团队稳定性风险[18] - 产品定位低端(300美金价格带),难以突破中高端市场,而拓竹向下延伸更容易[19][20] - 过度依赖亚马逊渠道,品牌建设滞后,最大代理商占据平台搜索流量第一[22] - 研发投入不足(10亿规模时利润率20%),现被迫牺牲利润加大研发应对竞争[27] 行业变革与跟随策略 - 拓竹崛起促使老牌厂商大调整:纵维立方更换研发团队,智能派组建自主设计团队[25] - 创想三维从"机海战术"转向精品策略,明确"拓竹有什么我也要有"的跟随方针[26] - K1系列仓促应战导致产品问题频发,K2系列未如期交付,暴露研发体系弱点[28][29] - 厂商普遍在高速和多彩打印性能上追赶拓竹,但市场环境和时机已不可复制[30] 资本市场动态 - 创想三维推进赴港IPO,有望成为消费级3D打印港股第一股,目标冲击百亿市值[32] - 2020年以60亿估值融资时签署对赌协议,原计划三年内上市但多次延期[33] - 2024年估值降至45亿人民币,Pre-IPO融资暂停,或改上市前引入基石投资人[34][35] - 港股市场活跃度提升带来新机遇,但需面对30家A+H股企业分流资金的挑战[34]
谁是3D打印界的小米?
雷峰网·2025-07-29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