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疯狂”的赴港RWA
经济观察报·2025-07-29 22:27

RWA概念与市场背景 - RWA指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开展代币化融资交易,核心是将实体资产收益权以数字代币形式在区块链网络实现募资、交易与流转 [3] - 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生效后,稳定币与RWA结合为内地资产赴港上链融资创造发展空间,民生证券报告指出该闭环生态或成Web3时代重要突破口 [4] - 协鑫能科、朗新集团已试水新能源RWA融资,近期文旅潮玩、房地产、光伏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企业也积极探讨赴港RWA可行性 [5][6] 行业应用与资产类型 - 房地产企业对RWA热情高涨,希望通过成熟商业地产项目租金收益上链融资以偿还贷款及降低债务压力 [7] - 赴港RWA资产集中于三类领域:存量类资产(如商业地产租金、基础设施使用权)、供应链金融资产(如央企国企应收账款)、绿色资产(如碳排放配额) [7] - 不同行业诉求差异明显:房地产/充电桩/光伏企业侧重改善现金流,文旅潮玩/消费品企业则希望通过RWA提升品牌年轻客群粘性 [11] 操作门槛与中介乱象 - 内地资产需满足规模超2亿元人民币、年收益分红超5%等条件才适合RWA,否则发行成本过高或缺乏投资者吸引力 [12] - 中介机构夸大RWA便利性,回避跨境合规、信息披露等核心问题,导致企业误判操作难度,前期辅导费可达百万元(含尽调30万、技术开发30万等) [14][15][16] - 部分中介缺乏实操经验,仅以"赚快钱"为目的,专业团队需在资产建模、法律适配、链上治理等环节提供实质性支持 [15] 合规挑战与解决方案 - 跨境资产结构需符合两地监管标准,避免"名义外迁、实质不合规",香港市场对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极高(如估值、兑付路径等) [17] - 企业需系统性评估法律结构、运营能力与技术支撑,重点解决KYC/AML监管差异、资产上链真实性验证、智能合约与法律执行衔接等问题 [21] - 专业机构建议企业建立独立RWA逻辑判断力,40%咨询工作聚焦合规操作建议,逐步引导企业理性看待可行性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