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科技巨头与新锐企业密集发布AI眼镜,包括谷歌与中国XREAL合作的Project Aura、Lawaken三款产品(最低699元)、雷鸟四款产品(1499-8999元)、小米基础款(1999元)、Rokid Glasses(2499元)[2][3] - 互联网大厂Meta、字节、百度等跟进布局,推动"百镜大战2.0"从极客圈向消费端拓展[4] - 深圳华强北出现300元级"平替"产品,单家月销量破千台,闲鱼/1688平台均价300元,支持拍照、语音交互等功能且可当天发货[4][6][8] 华强北AI眼镜市场特征 - 产品分为AI拍摄眼镜(100-450元,500万像素+32GB存储)和AI音频眼镜(最低78元),批发价可低至235元,量大可降至190-200元[9][10][11] - 功能对标头部品牌但存在性能差距:续航仅3小时(头部品牌达12-21小时)、像素500万(头部1200万)、芯片采用JL7018F6+V821(头部为高通骁龙AR1)[14] - 消费者反馈"能用但不够好用",主要痛点包括录像延迟、导出速度慢、语音唤醒率低,但因低价(头部品牌1/10)和即买即得优势留存率高[15][16][18] 产业链竞争策略 - 华强北采用"闪电战"模式:标准款一周出货,定制款三个月量产,通过快速迭代抢占市场,避免库存积压风险[21][22][24] - 头部品牌投入巨大:Meta投资依视路陆逊梯卡35亿美元(约252亿元),影目科技设立5千万基金培育AI Agent,Rokid三年完成8轮融资[27][30] - 同质化竞争下华强北厂商通过优化材质(如减重)切入中端市场,海外订单占比高(3-4万件 vs 国内5000-6000件)[37][39] 市场前景与挑战 - 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达290.7万台(同比+121.1%),但行业人士认为技术未成熟,依赖手机APP、佩戴体验差制约发展[34][35] - 头部品牌面临产品力质疑:用户投诉蓝牙不稳定、续航缩水、翻译延迟等问题,预售周期长(如Rokid半年未全面发货)[28][29][32] - 华强北厂商短期跟风获利,长期依赖头部品牌教育市场,行业共识需5年培育期才能成为主流穿戴设备[35][38][40]
最低78元、顶配450元,华强北向AI眼镜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