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类企业赴港IPO,小心这12个问题
梧桐树下V·2025-07-31 09:3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大量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是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不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格式为PDF加密文件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上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 - 信息披露: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审核周期3-6个月,A股(科创板)6-12个月,美股(纳斯达克)4-8个月 [30]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A股较高(PE 30-50倍),美股高(PE 50-100倍) [31]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A股高(全程公开),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 - 课程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联交所问询逻辑等实操问题 [33][34]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