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丨银行业“内卷”的博弈困境:短期拉规模、长期藏风险
券商中国·2025-07-31 10:08
金融行业"反内卷"政策动态 - 广东、宁波、安徽等地金融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近期密集传达"反内卷"政策或发布自律公约[2] - 广东银行业发布《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2025版)》,从考评指标设置、理性定价、市场份额竞争等维度规范银行展业行为[8] 银行业经营现状与竞争态势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末1.52%→2025Q1 1.43%(下降9BP),已显著低于1.8%的市场红线[3] - 行业竞争模式从增量开拓转向存量争夺,"内卷式"竞争特征明显[4] - 资产端表现为贷款"价格战":2024Q4-2025Q1消费贷利率普遍降至"2"字头,4月起监管叫停后回升至3%以上[5] - 负债端存在"手工补息"等隐蔽性不良竞争行为[6] 内卷竞争的负面影响 - 导致银行盈利空间压缩、经营风险增大,形成"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格局[7] - 规模扩张缺乏风险可控和收益可持续基础,实际转化为长期风险堆积[7] - 基层展业乱象频发:全员营销、考核加码、时点数据冲量、员工互买数据、贴息放贷等[7] - 监管处罚案例增多:虚增存贷款规模(同业互作、以贷转存)、掩盖不良等违规行为[7] 行业转型方向 - 需动态调整规模与定价平衡,加强风险与资本管理[9] - 中小银行尤其需要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9] - 通过规范发展实现稳健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