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7月6家财务造假公司被判刑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1 10:06

力源科技财务造假案 - 公司实控人沈万中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330万元[1][3] - 2021年通过提前确认11个水处理项目进度虚增营业收入1.04亿元(占当期24.71%)和利润总额0.27亿元(占当期68.23%)[4] - 造假行为涉及2021年半年报、三季报和年报[1][4] - 从2022年4月首次披露虚假记载到2023年6月行政处罚仅用时14个月[1][7] 监管处罚特点 - 形成行政处罚(公司罚300万+责任人罚700万)、刑事处罚(实控人判刑)、民事赔偿的"标配"追责链条[1][3] - 从行政处罚到刑事判决间隔时间缩短至1年体现执法效率提升[1][13] - 7月已有6家上市公司涉及刑事处罚包括金通灵、ST起步等[10][11] 造假手法与发现过程 - 采用提前确认项目进度这种常见但高风险手段虚增业绩[8] - 2022年9月浙江证监局在年报检查中发现收入确认异常并出具警示函[7] - 2023年1月证监会立案调查后5个月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 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加速构建"行刑衔接"执法体系强化行政调查与刑事移送机制[12] - 检察机关与司法机关高效介入形成监管闭环[13] - "首恶"追责比例提升体现对控股股东/实控人组织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