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本质与功能 - 稳定币是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承担链上"价值尺度"和"支付工具"角色,类似现金功能 [10] - 主流稳定币与法币锚定,也有以黄金等大宗商品为基础的产品 [10] - 在DeFi生态中,稳定币功能已从支付扩展到借贷和抵押,成为底层支撑 [11] 真实资产(RWA)与稳定币稳健性 - 稳定币稳健性核心取决于底层资产质量,技术透明性无法掩盖资产缺陷 [3][11] - 数字化程度高的基础设施资产(如充电桩、绿色能源)因数据可实时验证,更适合代币化 [11] - 产权模糊或收益不明确的资产(如艺术品)上链仅改变形式,无法提升金融稳健性 [11] - RDA(真实数据资产)是RWA延伸,需解决数据确权与定价问题才能形成市场 [12] 香港《稳定币管理条例》特点 - 要求所有交易通过受监管交易所完成,禁止钱包间直接点对点转账 [3][17] - 每笔交易需满足严格KYC和KYT要求,牺牲去中心化特性换取合规性 [3][17] - 监管尺度偏严,旨在避免类似USDT吸引灰色资金的风险 [3][25] 科技企业布局稳定币的动机 - 京东、蚂蚁等企业通过稳定币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缩短结算周期 [16] - 稳定币发行方可利用用户兑换的法币进行利差套利,USDT母公司2024年净利润达130亿美元 [16] - 网络效应是关键挑战,USDT已形成全球"链上美元"生态,港币稳定币需突破美元惯性 [16] 全球稳定币竞争格局 - 美元稳定币主导市场,依托离岸美元体系的高流动性和国债市场 [18] - 非美元稳定币(如港币、欧元)受限于离岸市场规模,多处于实验阶段 [18] - 未来可能出现以黄金、大宗商品、碳排放配额等稀缺RWA为锚的稳定币 [19]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影响 - 科技企业通过稳定币获得"货币创造"能力,挑战央行和商业银行的传统角色 [4][30] - 在DeFi中稳定币兼具抵押物和贷款媒介功能,形成算法驱动的"新型银行"模式 [29] - 可能引发存款结构集中化风险,类似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 [29] 监管与创新的平衡路径 - 欧盟MiCA法案规则先行但抑制创新,英美允许创新后置监管 [23] - 中国可融合大陆法与普通法体系,在创新领域保持宽松,共识领域严格监管 [24] - 香港"货币桥"项目代表央行主导模式,与美国市场驱动的USDT路径形成对比 [28] 稳定币未来发展方向 - 理想架构是央行发行CBDC作为基础货币,企业发行稳定币并持有CBDC准备金 [26] - 需建立针对科技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如准备金、最后贷款人机制 [27] - 小额交易可保留隐私,大额交易触发监管,在匿名与合规间寻找平衡 [31][32]
专访宋敏:稳定币能否重塑全球货币
经济观察报·2025-08-01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