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假主动”产品震惊公募行业,基金经理躺平花样百出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2025-08-04 08:06

基金经理"躺平"现象 - 信达澳亚基金因"老鼠仓"事件被查处后,险资禁投导致公司严格管控成本,每名基金经理年调研差旅经费限制在5万元内[3][4] - 部分基金经理持仓换手率降至历史低位,近半年无重大调仓,对市场热点反应滞后,例如缺席DeepSeek投资热潮[10] - 主动基金与指数基金重仓股重合度提升,净值走势趋同,实际沦为"假主动"产品[11][12] "躺平"行为表现 - 极端案例中,有基金经理选择"一键清仓",基金净值长期呈水平直线[14] - 中泰资管姜诚公开承认"躺平"策略,日常以案头工作为主,几乎不看行情软件[16][17] 行业环境与动因 - A股结构性行情短暂,超额收益难捕捉,基金经理调研投入产出比下降[20][21][22] - 监管收紧导致"宁可不做也不做错"成为潜规则,重仓高流动性大盘股成安全策略[24][25] - 固定管理费模式下,基金公司更注重规模而非业绩,削弱基金经理进取动力[27][28] 薪酬与激励机制 - 行业限薪传闻频出,从5000万元逐步下调至120万元,最新方案指向300-360万元[30][34][35] - 长信基金2015年数据显示,中型公募基金经理年薪约220万元(含121万元绩效奖金)[32] - 证监会新规要求业绩低于基准10%的基金经理降薪,超额者可适度提薪[41][43] 反"躺平"措施 - 部分基金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年淘汰率10%,优先优化投资部门[38] - 考核机制转向业绩导向,不再以规模为核心,个别机构考虑上调薪酬[39] - 监管层通过三年期考核周期抑制短线操作,鼓励基本面研究[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