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整与内循环 - 主管部门宣布自2025年8月8日起恢复对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此前发行的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税至到期[4] - 政策表面矛盾在于同时增加政府增值税收入和利息支出,但实际通过经济循环过程扩大内需[4][9] - 政策效果类比工资调整:提高工资既增加企业成本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形成要素名义循环扩张[20][21] 经济学理论框架 - 货币中性理论在理想条件下认为货币政策无效(如商品价格统一翻倍不影响实际经济),但现实中美联储政策显著影响全球经济[13][17] - 李嘉图等价理论假设财政政策无效(居民预期未来增税抵消当前减税),但实际政策如"大美丽法案"重塑美国经济[17] - 市场参与者非理性导致政策非中性,需突破理想模型局限[18] 要素价格系统性失衡 - 内卷表现为所有要素(土地、劳动力、技术、税收补贴等)价格螺旋下降,财税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25][26][38] - 反内卷需系统性调整要素比价:抑制地租同时提高其他要素价格(如工资、资源价格),而非单一刺激[49][50] - 历史税收减免政策压低名义价格刺激出口,当前需转向"高来高走"模式支撑内循环[26] 需求侧与供给侧范式差异 - 需求派主张通过特定要素(如地租)刺激内需,但无法解释要素特权合理性[47][50] - 供给侧关注要素比价均衡,主张差异化调整(如一线城市房价工资比过高需抑制地租)[47][49] - 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升值(2018年1:4.09→2024年1:3.53)但离岸汇率1:7.2,显示国内物价提升空间[45][47] 政策信号与行业影响 - 恢复债券增值税释放取消其他税费减免信号,国债25%所得税可能成为下一调整目标[28] - 出口导向经济中企业结售汇意愿不足导致要素回报无法覆盖成本,形成"水土流失"式内卷[34][36] - 财税政策作为独立要素纳入反内卷工具箱,需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协调调整[38][50]
关于恢复征收国债增值税、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
对冲研投·2025-08-0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