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索」起笔,落在产业深处:第四届双碳星物种首站走进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带
36氪·2025-08-05 18:38

核心观点 - 第四届"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聚焦产业现场,从技术评优转向结构验证,强调产业链协同与真实场景落地[5][8][11] - 双碳逻辑从政策热词转向产业议程,要求企业具备系统能力、协同能力和结构适配性,而非仅技术亮点[11][13] - 郑州作为新能源产业样本,2024年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产值达870亿元(同比+169.8%),整车产量54.5万辆占全省80%份额[16] - 产业链创新呈现三大趋势:向下扎根底层技术、向内聚焦结构嵌套、向上连接场景需求[17] 机制转型 - 从"大赛机制"转为"碳索计划",以链主企业为牵引,深入产业带现场验证结构性机会[5][11] - 评价标准从"讲好故事"变为"跑在路径上",重点考察项目能否融入生产系统实现降本增效[8][11] - 东方证券提出绿色金融需结合技术创新"硬实力"与资本赋能"软支撑"[19] 产业链变化 - 链主企业如比亚迪将绿色战略从"成本中心"转向"技术中心",关注效率提升而非单纯节能减排[13] - 上下游企业如宇晟科技、杰瑞再生调整产品设计和技术路线,与链主共建绿色验证闭环[14] - 双碳目标推动产业链从合规导向转为效率引擎,贯穿标准建设、数据溯源和商业模型[14] 郑州产业样本 - 形成"整车+核心配套+应用推广"三位一体生态,聚集比亚迪、宇通等企业及后市场服务商[16] - 比亚迪郑州基地一年内下线整车超70万辆,展示成体系的绿色生产能力[16] - 路演企业覆盖零部件、材料研发、智能座舱等环节,体现国产替代与场景深耕能力[17] 未来路径 - 计划后续聚焦"柔性储能""分布式供能"等能源场景及"低空经济"城市场景[20] - 关键挑战在于技术协同、项目落地与产业链整合,需构建本地化路径体系[20] - 2025年作为中期节点,双碳目标进入实质性压力测试阶段[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