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俗语不灵了,农业生产怎么办?
和讯·2025-08-05 18:13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如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2025年北京暴雨导致44人死亡[2][3] - 全国用电负荷连续四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极值提高5700万千瓦[4] - 农业作为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在气候变化下首当其冲,小农户通过调整作物结构等方式适应但难以形成稳定体系[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 河南2025年夏粮产量750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高温少雨导致驻马店旱情严重,土壤干旱比例超六成[6][7] - 传统气象俗语如"麦收八十三场雨"开始失灵,2024年河南小麦底墒欠佳[7][8] - 重庆雾江区农户种植早熟梨避开高温干旱,但梨树秋季二次开花显著影响次年产量[8][9] - 渭塬市苹果树生长期气温年际变异增大,冷热害频发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9]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中央一号文件对气象工作要求逐步增强,从灾害防御到拓宽服务领域如生态建设、森林防火等[11]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农户应对高温干旱,如重庆农户形成社区支持网络共同抵御气候风险[12][13] - 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19年规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超10亿亩,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15] 农业经营主体的应对差异 - 小农户应对气候变化依赖个体资源、短期调整为主,集体行动受限且制度支持不稳定[13][14] - 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资金相对充足,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如搭建大棚防冰雹、采用智慧农业措施[13] - 规模化的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面临更显著的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因其资本密集性和完整产业链[17] 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 报告建议加强西北黄土高原、长江经济带、华北平原等重点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0] - 提升农户气候适应能力需构建多方协作机制,结合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本土知识[14] - 农业企业需做好气候适应性规划,争取投融资支持以降低适应成本[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