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失意企业家为什么不选择破产?
吴晓波频道·2025-08-07 08:29

企业家破产困境 - 近期接二连三的企业家坠楼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凸显企业家面临困境时的极端选择 [2] - 2007年施行的《企业破产法》为困境企业提供有序退出通道 包括破产清算和重整两种方式 [3] - 破产清算是将企业剩余资产变现后按比例偿还债权人 破产重整则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恢复经营能力 [6] - 截至2024年全国市场主体达1.89亿户 但全年仅产生约10万件破产案件 显示破产制度利用率极低 [6] 破产制度实施障碍 - 文化因素导致企业家将破产视为个人耻辱 社会舆论也普遍负面看待破产者 [9] - 法律风险如"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条款使企业家面临刑事风险 增加破产心理负担 [9] - 地方政府出于维稳考虑 倾向于协调企业"先撑一撑"而非直接进入破产程序 [12] - 破产程序平均审理周期长达两年 效率低下主要源于各方利益协调困难 [18] - 缺乏跨境破产专章 法律衔接不畅 缺乏独立破产法院等制度短板加剧实施难度 [19] 个人破产制度缺失 -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个人破产制度 仅深圳和厦门在地方层面进行探索 [22] - 超过1/3失信被执行人可能是创业者 90%失信企业为民营企业 显示企业家连带责任问题严重 [25] - 企业家被要求"个人连带保证" 导致企业破产后个人生活无法保障 甚至沦为失信人 [25] 制度改进建议 - 借鉴美国注重"拯救"和日本注重"公平"的模式 完善我国破产重整机制 [27][28] - 明确"预重整"法律地位 提高重整成功率和效率 [29] - 区分政府职能与社会保障 健全信用修复机制 鼓励专业机构参与重整 [29] - 引入"多数表决"机制 避免少数债权人阻碍重整方案通过 [30]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诚信环境 提升司法公信力 加强破产法普法教育 [33] 企业家应对策略 - 建立家企风险隔离机制 避免经营风险向家庭蔓延 [37][43] - 危机时刻快速响应员工欠薪问题 防止群体事件 [39] - 主动瘦身聚焦主业 砍掉负现金流业务 为经济复苏做准备 [41] - 尽早寻求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帮助 主动与债权人沟通争取支持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