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吴江浩教授团队研发的首个具备自主悬停能力的仿蜂鸟微型飞行器
机器人圈·2025-08-07 18:09
从春秋战国墨子的 "木鸢",到文艺复兴达・芬奇的扑翼机草图,人类对扑翼飞行的痴迷已跨越两千余年。 而如今,科学家真正破解了蜂鸟的飞行密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江浩教授 团队历时十余年攻关,成功研制出我 国首个具备自主悬停能力的仿蜂鸟微型飞行器 ——这只手掌大小、重量不足一颗鸡蛋的机械蜂鸟,不仅能以每秒 数十次的频率拍打翅膀,实现精准悬停、倒飞甚至0.18秒内完成360°旋转(比真蜂鸟更快),更在2024年成为同 类飞行器中唯一持续飞行时间超过15分钟的存在,让 "机械长出生命的翅膀" 从梦想照进现实。 达芬奇《巴黎手稿B》中的设计图纸 一、自然为师:为何蜂鸟成了 "最优解"? 自然界的蜂鸟堪称 "飞行界的芭蕾舞者":体型仅手掌大小,却能以每秒80次的频率拍打翅膀,实现直升机般的精 准悬停,飞行效率远超现代无人机。这种 "小而精" 的特性,让它成为微型飞行器的完美模仿对象——但模仿之路 绝非易事。 "在小尺度上重建一套飞行体系",吴江浩教授如此形容研发难度。当飞行器缩小到巴掌大时,传统空气动力学规 律不再适用,高频拍动带来的往复交变载荷容易让结构断裂,早期用光敏树脂3D打印的原型机甚至出现 "组装一 整天,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