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科技子公司发展现状 - 浦银金科2021年5月设立但直至2024年8月才正式开业,业务开展滞后[4][6] - 2022至2024年行业新增科技子公司数量锐减,每年仅1家且均为城农商行设立[4] - 兴业数金、中银金科等早期头部公司频传回归母行消息[5][18] 成立背景与初期愿景 - 2013年"棱镜门"事件推动国内去IOE化,加速银行自主技术布局[7] - 互联网金融公司(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竞争倒逼传统银行技术升级[8] - 初期目标为服务母行+技术输出创收,但十年后外部输出被验证为伪命题[9] 经营困境与财务表现 - 中银金科2024上半年净利润仅0.11亿元,较2020年0.14亿元下滑[18] - 金融壹账通2017-2023年累计亏损73.32亿元,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6.69亿元[18] - 建信金科2018-2020年累计亏损9亿元,2022-2024年净利润维持在0.02-0.31亿元微利水平[24] 商业模式缺陷 - 项目制服务导致边际成本难下降,如建信金科中标同业项目但盈利能力未提升[24] - 产品化转型失败,招银云创从金融云转向司库系统仍面临用友等ERP厂商竞争[25][26] - 第三方金融IT公司(如宇信科技、长亮科技)人效低,银行系子公司成本控制更弱[25][31] 政策与市场制约 - 2021年银保监会新规限制科技外包范围,子公司服务被纳入外包监管[26] - 2024年数据安全新规要求母子公司间建立数据防火墙,降低协同效率[27][28] - 金融云市场份额被阿里(73.9%平台份额)、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垄断[29] 体制性障碍 - 薪酬与编制受母行限制,缺乏股权激励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35] - 高管由母行委派且任期制,职业天花板明显[35] - 部分子公司沦为"二道贩子",承接母行需求后转包第三方[39] 战略收缩趋势 - 兴业数金放弃开放平台战略,聚焦母行数字化产品如"兴速贷"[20][21] - 浦银金科明确三大任务均围绕母行需求,完全剔除对外输出目标[10][11] - 行业整体从技术输出转向政务端(G端)、产业端(B端)场景化服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