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条例》实施情况 -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但市场情绪因严苛的牌照申请门槛而降温,首批牌照数量仅个位数,远低于预期的"数十家"规模,且推迟至2026年初发放[2] - 京东、蚂蚁等互联网巨头因合规进度问题未能进入首批获批名单,牌照主要集中于香港本土金融机构和三大发钞银行[2][3] 监管严格的原因 - 香港监管层将安全性置于首位,担忧稳定币可能被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尤其跨境风险更难控制,可能损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声誉[4] - 条例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实名制追踪用户所有操作,包括识别VPN使用,防止匿名交易和非法跨境活动[4][5] - 高额准备金要求和资金安全保障规定进一步抬高了合规门槛,传统金融机构因经验丰富更易满足要求[5] 香港稳定币的定位与特点 - 香港稳定币强调"合规、安全、透明",采用区块链技术但本质接近"数字法币的电子代币"或央行数字货币(CBDC)延伸形式,与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如比特币、USDT)存在根本区别[6] - 功能上更偏向支付媒介,需100%真实法币储备支持,交易全程可追溯[6] 与数字人民币及美元稳定币的对比 - 数字人民币当前主要用于国内电子支付,国际化面临技术、监管和市场障碍,如跨境支付系统兼容性和外汇管制限制[7] - 全球95%以上的主流稳定币锚定美元,美元稳定币凭借成熟市场和流动性优势主导跨境支付,香港稳定币短期内难以抗衡[8][9] - 香港模式试图在安全与创新间平衡,既防范金融风险,又争夺未来货币体系话语权,但高门槛牺牲了用户规模和市场灵活性[7][9] 行业影响与趋势 - 香港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发钞银行)成为首批稳定币发行主体,互联网企业因合规难度被边缘化[5] - 监管框架虽被视为保守,但反映了香港从激进创新转向安全优先的战略转变[9]
香港稳定币,慢了一拍
虎嗅APP·2025-08-09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