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WRC现场:开普勒、逐际动力、越疆、节卡、灏存科技等14家头部企业展览精彩盘点
机器人大讲堂·2025-08-10 00:23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核心观点 - 展会热度空前,报名观众高达130万人,涵盖商务人士、家庭、学生等多年龄段群体[1] - 人形机器人技术实现全链路突破,从硬件构型到控制算法全面升级,商业化落地加速[7][8] - 具身智能成为行业焦点,多模态感知、灵巧操作、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向"类人化"迈进[16][19][36] - 工业场景应用显著突破,超长续航、重载搬运、毫米级操作等特性解决行业痛点[10][34] - 服务机器人生态日趋成熟,多形态协作与岗位化模型提升商业化渗透率[23][31] 参展企业技术亮点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展示全新构型人形机器人及三大商业化案例:制造业自动化分拣、商超零售服务、服装车间智能化改造[1][2] - 双脑协同架构(感知决策大脑+精准运控小脑)实现12小时新场景快速部署[2] - 视觉引导抓取技术无需复杂编程即可适配不同商品[2] 越疆科技 - 发布DOBOT Atom Ⅱ人形机器人,实现毫米级零件紧固与物料分拣同步操作[5] - 具身机械臂完成国内首个复杂长序列任务VLA应用落地,支持自然对话与意图理解[5] - 技术获腾讯Robotics X、达摩院等顶尖机构验证,构建跨场景商业网络[5] 逐际动力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完成高动态舞蹈动作,室外Live表演全球领先[7] - 全身运动控制算法融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支持多步态动态切换[7] - 双轮足机器人TRON 1挑战50厘米跳落等高落差地形,摔倒后自主恢复[8] 开普勒 - K2大黄蜂机器人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的超长续航,双臂协同搬运30公斤重物[10] - 触觉/力觉/视觉多模态对齐技术达成毫米级精细操作[10] - 动态演示物流分拣场景,任务完成率显著提升[10] 节卡机器人 - S³复合机器人集成移动底盘与协作机械臂,实现±0.5mm定位精度的全流程自动化[12] - 2024年小批量交付300余台,覆盖汽车制造、半导体等行业[13] - 模块化设计统一控制"手眼脑脚",形成感知-执行-决策闭环[12] 因时机器人 - RH5EG1灵巧手实现14个主动自由度与2kg指尖抓握力,集成13组触觉传感器[16] - 微型伺服电缸技术突破驱动瓶颈,1kHz实时通信确保低延迟响应[15][16] - 全金属机身设计兼顾结构强度与精准操控[15] 强脑科技 - Revo 2灵巧手仅重383g却实现50N握力,抓重比达52.6[18] - 三维触觉传感器可感知物体硬度/纹理/受力方向,操作精度0.1mm[19] - 噪声控制低于50分贝,适配工业与家庭场景[19] 曦诺未来 - 全球首款量产腱绳传动灵巧手Xynova Flex 1,实现20个主动自由度[21] - 关节控制精度0.75°较国际领先产品提升25%,全栈自研突破"卡脖子"技术[21] - 可稳定抓取从单薄纸张到装满水的矿泉水瓶[21] 擎朗智能 - 多形态机器人构建服务生态,XMAN系列完成调酒、医疗物流等复杂任务[23] - 全球首家机器人4S店展示岗位化垂域模型ProS,提升协作效率[23] - IDC报告显示其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23] 思岚科技 - Aurora2.0感知系统实现毫米级空间重构与自动语义标注[26] - 水下雷达RPLIDAR U1支持5米探测距离,尺寸仅乒乓球大小[26] - 工业底盘Phoebus融合300KG负载与60cm窄道通行能力[26] 他山科技 - TS-F系列触觉传感器实现0.01N力分辨率,"未接触先感知"提升安全性[28] - 视触融合训练平台支持自适应操作,真机与仿真数据高度同步[29] - 生态合作覆盖主流人形机器人厂商[28] 普渡机器人 - "一脑多形"架构覆盖类人形/人形/机器狗全形态产品[31] - 闪电匣Arm攻克服务机器人梯控难题,实现复杂指令理解[31] - 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覆盖80余国[32] 仙工智能 - 轮式人形机器人配备SRC-5000控制器,集成AGI功能提升决策能力[34] - 四足机器狗采用主动抗扰算法,适应崎岖地形与狭窄通道[34] - 全向智能叉车实现多层堆解跺,旋转顶升机器人灵活操作[34] 灏存科技 - 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实现0.001°动作捕捉与3ms延迟响应[36] - MOTCAP M11穿戴设备节省70%综合成本,10分钟快速部署[36] - 覆盖制造业、服务业、救援等多领域应用[36] 行业趋势与政策指引 - 工信部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商业/农业等十大领域[38] -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地位,成为产业生态中坚力量[38] - 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做人能做的事、去人能去的地方"目标迈进[8][38]